“黑龙江土地肥到家,栽上柴禾也开花”。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条件制约收紧等问题正在侵蚀着黑土地。
最严格管理:年年签订责任状,27个监控点实时全程监控
黑龙江是农业省份,也是后发展省份,一些基层干部着急眼前的发展,认为“种企业”比“种粮食”更合算,往往急功近利、不求长远。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调研员于洪凤说,为转变认识,自2009年开始,省政府每年与各地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政府一把手年年签订责任状,明确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刚性任务。同时,省政府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地市基本农田保护率、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有了责任状,关键还在落实。在黑龙江省富锦市,由国土、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耕地保护考评工作小组,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11个镇、266个行政村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范围,对考核不合格的镇,要依法追究责任,并责令限期整改,对直接关系人3年内不予提升或调转。
“我们监控点的摄像机能够平面360度、上下90度旋转,最佳有效监控半径4—5公里,监控面积70—80平方公里。对监控点辖区内的重点地段可实施24小时的录像、照相,录像存储可达2个月。”建三江国土资源局局长周卫江介绍。
建三江耕地面积1100万亩,地多人少,为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自2013年来建设监控系统,在农场场部和重点管理区设置监控点,配备专职监察人员并制定配套制度。
以前巡查周边需要一两天时间,现在动动鼠标,27个监控点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实时监控。
“保护耕地先行,我们有责任也得有办法。以前损害耕地的行为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现在有了这些科技手段,不仅让日常巡查变得更有效更便捷,也降低了综合执法和管理的成本。”周卫江说。
开源节流:以建设促保护,由静态管护向动态保护转变
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既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两大任务,也是一对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占用已经成为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耕地第一大省,耕地总量多但中低产田比重较大。面向实际,当地探索创新耕地保护模式。
“我们近年来变静态守护为以建设促保护,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健全监管,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减少占用耕地的违法行为。总结起来就是开源节流。”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总规划师孙恒说。
积极“开源”。争取国土资源管理差别化政策支持,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三项试点,拓展非耕地建设用地18.95万亩。开展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行动,近两年年均消化使用批而未用土地4.5万亩,盘活利用闲置土地4500亩以上,有效地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减少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