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阜民丰。八百里之外呢,特别是陕北的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陕南的秦巴山区,却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且易发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受灾—贫困—扶贫—再受灾—再贫困—再扶贫”的恶性循环在这些地方不断上演,常规的扶贫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难啃的“硬骨头”,2011年,陕西省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扶贫避灾移民工程,陕西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一定能够实现”的庄严承诺,计划用10年时间,陕南陕北搬迁近300万人。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时,陕西省审时度势将移民搬迁作为这类地区新时期精准扶贫的主攻导向,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摆脱贫困的“新路子”。来自陕西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省累计搬迁39.5万户134.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1.9万户85万人。
既要政策保障又要精准识别
为顺利推进扶贫移民搬迁,陕西省分别制定了《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和《秦巴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对住房标准、用地、资金、权益、组织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精准确定搬迁对象是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搬迁成效、决定搬迁成败的关键一环。根据陕西省移民搬迁政策,搬迁对象包括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五种类型”,同时对受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威胁户、居住在危险地段的贫困户以及特困户作为优先搬迁安置对象,确保有限的资源优先集中用于最需要的群众,确保在2016年前“三优先户”全面安置到位。
地处秦巴山区的紫阳县高桥镇原龙潭村村民贾仕财告诉记者:“过去住在深山一间土坯房里,最怕下雨,基本是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现在住在交通方便的好房子里,不再担忧漏雨了。更不会出现像汶川地震时墙壁上裂了几个大口子的事情了。”
“贾仕财一家就属于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的类型而搬进我们社区的。”紫阳县高桥镇远元小区社区党委书记任技尚说,“按照‘五种类型’‘三个优先’确定好搬迁对象后,还要对纳入搬迁范围的农户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搬迁意愿和安置意向,把规划期内的搬迁任务一一对应到户到人。”
为保证移民搬迁区群众能够顺利搬出,搬迁群众只需根据所选户型负担1万-4万元建房费用,其余建房资金通过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统筹解决。对于特困户,通过建设共有产权房等形式安置,“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纳入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