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基础到位又要精准服务
“不搬出来,孩子上学很不方便,家里老人有个病痛也不能及时解决。故土虽然难离,但要生存、要发展,就得搬离。”紫阳县板厂村村民梁开芳说出了移民的心声。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陕西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搬迁群众的重要保障,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对30-100户的小型安置点,配套生产生活基本所需的水、电、路、视、讯、网等设施,安置点建成即配套建设到位;100-500户的中型安置点,增加更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相关服务功能,安置点建成后两年内配套建设到位;50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并配套医疗、教育、文化、卫生、超市、公墓、消防、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安置点建成后3年内配套建设到位。
随着陕西移民搬迁工作的深入推进,由此形成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成为一项新的课题。针对集中安置点不同情况,分别设立新型社区、融合型社区和挂靠型安置点,积极探索加强服务管理的新举措。在具备规模、符合条件的社区成立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落实办公场所、服务人员和工作经费,初步实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对跨区域搬迁安置群众,探索形成了“搬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机制。
为保障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搬迁户子女上学,由安置地政府统一协调,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享受迁入地住户子女同等待遇。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随户口迁移,由迁入地政府负责落实。搬迁户原有的集体资产收益权、土地承包权、林木所有权及自留山使用权,凡未享受进城落户政策的,维持现状不变。
“对搬迁户除了考虑就业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在山里生活与在城镇上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要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尊严感,否则他们很有可能生存不下去,或者不习惯又回迁。”镇安县发改局局长王庆水说。
既要产业配套又要精准赋能
搬离故土,移民能不能住得安心,关键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收入。培育增收产业、引导就业创业是移民搬迁的根本保障。陕西省实施集约土地发展产业、集中培训促进就业、集成政策鼓励创业三管齐下,坚持搬迁安置与增收规划同步编制,优先选择靠近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城镇近郊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为搬迁群众就地就近进入园区或城镇就业创造条件,构筑“稳得住、能致富”的产业支撑。
在延川县文安驿安置点,配套了产业园区生态商品猪项目,建设的15个高标准商品猪育肥小区总存栏6万头,年出栏12万头,可吸纳300多人就业,可覆盖11个村。志丹县2011年开始建设胡新庄移民搬迁安置点,在房屋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设施大棚,每户平均两亩,当年产生效益,每棚平均年收入可达两万元。
“远元小区共安置了300户,9成户至少有一人经过县人事局半个月培训后,拿到修脚技师结业证后,或创业开店,或在远元集团分布在各地的门店里做修脚师(保底工资每月3500元),小区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任技尚说。
镇安县红洞乡团三村村民解书伟现已搬迁到盖寺镇花园小区,原住在30多公里外的山村里,他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虽然每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但居无定所。搬迁后,得知政府在打造古镇,他今年初投资两万元,开起户县软面夫妻店。“政府考虑到古镇刚刚建成,人气还不够,先期免了房租。开了3个月,眼下月收入虽然不过5000元左右,随着古镇知名度加大,人气上升,赚钱的日子在后头。”解书伟说。
以“避灾减贫”为特色,以“挖穷根”和“拔穷根”为主要目的的陕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契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既注重“搬得出、稳得住”,也重视“能致富”和产业支撑,实现政策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维的预期成效,顺应广大民众需求和城镇化发展趋势,走出了一条我国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据陕西省扶贫办主任张荣珠介绍,陕西省通过持续推进移民搬迁、更加精准的专项扶贫,持续加力的片区扶贫和不断加强的社会扶贫,全省国家标准下贫困人口减少40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