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广东徐闻菠萝滞销的消息传播开来。据媒体报道,当地菠萝品种“巴厘”田头收购价一度跌至0.3~0.4元/斤,有些甚至低于成本价,严峻形势近20年来罕见。经过各方“救市”和市场调节,到5月初,徐闻菠萝行情逐渐回暖,优质果价格一路上升,最高达到2元/斤左右,并且第一次走出了国门。有媒体将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菠澜’已过”。
徐闻是我国菠萝生产第一大县,当地“巴厘”菠萝近20年没出现过严重滞销。正因如此,当地一位30多岁的种植户坦言:“从我小时候到现在,徐闻的甘蔗、香蕉都更换好多新品种了,唯独菠萝还是老样子,唯一的变化就是以前用牛车拉,现在用拖拉机。”菠萝本可以分季节上市,但因去年同期价格高企,散户一窝蜂地算准时间催花,造成扎堆上市,导致菠萝价格出现“跳水”,就算成了“垃圾价”,还是销不出去。在这个时候,“互联网+”充分发挥了“救市”的作用。
了解到当地果农遇到的销售困境,社会爱心人士和很多志愿者通过与徐闻县农业局紧急沟通,在电商交易平台迅速启动徐闻菠萝线上促销活动,在APP的名优特产频道开设“徐闻菠萝”专区并置顶。随后,越来越多电商平台加入到菠萝销售当中。积压的“巴厘”菠萝很快远销各地,甚至第一次迈出国门——一位伊朗商人将7个集装箱的菠萝和10个集装箱的香蕉用远洋货轮运往中东。
徐闻菠萝的眼前之忧虽然解决了,但当地菠萝种植经营模式和观念上的陈旧充分暴露,信息化和“互联网+”对于菠萝种植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也未得到全面的认识。当地生产模式还停留在传统散户种植上,品种也是“数十年如一”,谈不上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市场引导方面基本也是一片“空白”。因此,面对不期而遇的市场滞销,自然会变得不知所措甚至乱了阵脚。
近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11项主要任务。其中特别提到,在管理方面,要重点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支撑决策,全面提升政务信息能力和水平;在服务方面,要重点强调以互联网运用推进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在农业农村方面,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上述《方案》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而要尽可能规避“菠澜”,还要让教训与经验尽早从纸上、从嘴中落实到行动中。农业种植应改变观念,用规模化种植和公司化经营为科技创新和引进优良品种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信息引导市场,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贯穿于种植生产和经营,走品质、品牌和“互联网+”的发展之路。如此,才能收获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