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涉及到几千户,接近一万人,以前养老政策是个人拿一万,村集体拿一万,为了保障失地群众人人有养老保险,县财政出资为每人拿一万,这一下就是几千万。
山区拆建房子,不适合一户一宅,保康就集中还建。县财政为三条高速集中还建出资1.7亿元,同时保障了公共设施的基础配套,水电路的配套和有线网络的配套。
尽管拆迁任务繁重,涉及人口众多,工程总量庞大,矛盾调处任务纷繁,但是保康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破解难题,使境内高速公路建设呈现出矛盾调处最快,建设时间最短,建设进度最快,遗留问题最少的和谐局面。
山门大开,春风拂面。到2015年底,伴随着麻竹、谷竹、保宜三条高速的开通,保康28万人民昂首迈入“高速时代”。
为了争取郑万高铁途经保康,并在保康设站。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先后十余次到勘察设计单位积极争取汇报,邀请专家深入保康现场实地踏勘,以真情实意打动专家组。
同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在省人代会上积极呼吁,提出高铁途经保康对南漳、兴山、神农架等山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要影响力。
历经千辛万苦。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专家学者们的科学规划、严格评审和积极推荐下,最终确定郑万高铁途经保康,并在后坪设站。
山区教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保康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教学点的科学布局、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等方面投入巨大,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该县教育事业投入达9.29亿元,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
保康一中是全县唯一的一所高中,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学校在建设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时债台高筑,负债达1000多万元。
县委、县政府在了解情况后,经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学校不再增加新的债务,原来的债务由县政府埋单,逐年分期偿还。以后再建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需报经县政府同意,并依法、依规,科学设计、论证后投入建设。否则,一律不予开建。同时,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弹好钢琴——既要抓住大事,又要办好实事
漫步保康清溪河畔,华灯初上,春风习习,人流如梭。每天到这里的楚文化广场散步、跳舞、健身,已经成为众多市民的生活习惯。
“这里有漂亮的灯光,美丽的花卉,还能学到保康深厚的历史人文知识,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城市生活环境。”城关镇居民许元前说,这件事真是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委、县政府将抓大事与办实事有机结合,以生态旅游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为主线,让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抓大事事关全局,要科学统筹;办实事事关民生,要事无巨细。”产业是富民强县的基础,随着“一主两翼”发展思路的调整,保康确定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
加快生态旅游“二次创业”。保康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先后引进武汉三特索道、苏州大川、郑州邦和药业、深圳永兴华等企业集团,高标准建设九路寨、尧治河、蜡梅谷、温泉、五道峡等五大核心景区和龙坪、歇马、两峪、店垭、后坪等八大风情小镇,形成“星罗棋布、优势互补、一区一景、一镇一景”的全域化旅游发展体系。尧治河景区和五道峡景区相继入围国家4A级景区,格兰坪村荣获“全国最美休闲乡村”。预计到2017年,该县旅游产业收入将突破80亿元。
特色农业主打“绿色、有机、生态”牌,15万亩茶叶、40万亩核桃、5000亩蓝莓、2万亩油用牡丹、1.5万亩油茶基地、3万亩药材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争相夺目,形成农产品深加工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延长加粗产业链。茶叶不仅生产传统的绿茶、红茶、高香茶,还开发出乌龙茶、铁观音等多个品种;蓝莓不仅举办采摘节售卖鲜果,蓝莓饮料、蓝莓酒,蓝莓果干也相继上市;核桃也一改过去仅能提供干果的状况,核桃油、核桃手工艺品市场俏销。
围绕旅游产业,将农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解决了游客来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买什么的难题。
与此同时,“改变民生三年行动计划”、“解八难”、“五联”等民生工程相继落地。
为解决买菜难、买菜贵难题,县委、县政府在三年前就大胆尝试蔬菜供给侧改革。县财政每年拿200多万给蔬菜大户补贴,一个蔬菜大棚财政补贴5000元,菜农的积极性高涨,把很多荒地都开发成大棚。过渡湾二堂蔬菜基地、寺坪庹家坪蔬菜基地、马桥中坪蔬菜基地应运而生,供给随之拉大。
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在县城开办蔬菜专业超市和平价超市,减少流通环节,既在源头上补贴,又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增大供给,现在保康的蔬菜应有尽有,菜价也大幅降低,买菜难、买菜贵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