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公司将扶持发展蓝莓家庭农场500家,专业村5个,网络农民3000户,种植蓝莓1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5月13日,望着鲜果挂满枝头的保康县过渡湾镇茶庵村近千亩蓝莓基地,襄阳佰蒂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邓以超对未来蓝莓产业发展充满信心。而这只是保康县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保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目前,全县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达到1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93家,合作社成员达到14970个,出资总额达到52727万元。现有寺坪南河渔业、利民生猪养殖2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0家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3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1家县级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一个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孕育了田野新希望,为保康县农业转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不竭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员大量进城务工和搬迁,使农村坡地、林地、撂荒地数量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林地、土地效益,促进农民实现增收呢?近年来,保康县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开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在保康县过渡湾镇益农原生态黑毛猪养殖家庭农场,养猪大户张永安远近闻名。2012年,张永安从湖北华农大引进黑毛猪开始发展养殖产业,从此踏上创业之路。从2013年开始,他养殖的“黑毛跑猪”经襄阳市政协牵线搭桥,与武汉一家食品公司签下购销合同。随着销路的打开,张永安与他的“黑毛跑猪”一路走红,并先后与襄阳润通食品公司、中粮集团、沃尔玛超市签订了销售协议。目前,已达年出栏1000头的规模,年毛收入300多万元,年纯利润80万元。
问及今后的打算,张永安踌躇满志:“我走的是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黑毛猪放养在半山腰上,山林就是它们游玩、觅食的乐园。下一步我还要扩大规模,为村里人创建一个共同致富的平台。”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直是传统农业发展的痼疾。为破解这一难题,保康县在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湖北圭萃园农林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起,在寺坪镇庹家坪村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村民出地,公司出苗、出技术,专人管理。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核桃产业不断壮大,全村80%农户参与,面积达800多亩,年产500斤/亩。核桃收入分成,外加土地租用金,村民年收入可增加数万元。
与此同时,由圭萃园农林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庹家坪村绿满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网络社员80多户,建成中拱式蔬菜大棚208个,指导村民规范化种植蔬菜,由合作社统一供销渠道,绿满园蔬菜销售点集中销售,年收益达200多万元,每年为参与种植的农户带来近4000元直接经济收入。
“忙时在家管理核桃,闲时就到合作社打零工,一年能多挣近5000元”。庹家坪村三组村民胡信祥喜不自禁地说。
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来发展产业增收,企业再通过这些产品的深加工和流通来实现利润,不仅实现了村民增收,还带动了企业发展壮大。
2012年,过渡镇茶庵村村民罗国绪将10亩地租给蓝莓专业合作社,他则在基地从事田间管理,一年收入3万多元。“不光我自己,全村有477人也像我这样直接受益。”罗国绪说。
2013年,佰蒂公司在城关镇牌坊湾农产品加工园建成蓝莓深加工基地,每小时可处理蓝莓鲜果900公斤。目前,公司已研发出果汁、果干、化妆品和提取物四大系列产品。仅2015年,该公司产蓝莓鲜果150吨,果干120吨,蓝莓果汁5万箱,总产值1.2亿元。土地租赁、用工、入股等带动农户2000家,直接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邓以超介绍说。
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保康县还出台了《关于支持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一村一社”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与此同时,保康县还明确要求,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增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贫贷款额度不超过50万元;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扶贫贷款额度不超过3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三年,并实施“差额贴息”。
在政策的扶持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在保康大地相继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