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省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现场会的代表实地参观儋州由甘蔗地改种的香蕉园
儋州市光村雪茄种植基地
人民网海南视窗儋州4月19日电 儋州市把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高效益的替代产业,通过调减甘蔗等低效产业,发展橡胶林下经济和欺其他热带高效特色农业,种植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比2010年增长104%,年均增长15.3%。日前,参加全省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现场会的代表实地参观后,对儋州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分析原因找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4月7日召开的海南省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现场会上,儋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耕介绍说,儋州市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中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找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传统的橡胶、甘蔗种植产业产量低,效益差。这两个曾经的支柱产业、曾经的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产业变成负担产业。橡胶方面,儋州市有81万亩民营橡胶,开割面积50.7万亩,干胶产量4.7万吨,由于肥料、农药、人工、土地租金等各种费用的上涨,造成橡胶成本提高,2015年亩产成本平均为1170元,按现在每公斤10.5元的干胶收购价格,平均亩产90公斤,每亩总收入945元,扣除各种费用后,胶农每亩还亏本225元左右。甘蔗产业也是相似,90年代以来,全市年均种植甘蔗面积保持在30万亩左右,产量在110万吨左右。但是近年来,甘蔗的效益越来越低,每亩平均产量不足4吨;机耕费、肥料费、砍工费等逐年增加,农民种植甘蔗每亩的纯收益仅为200元左右(不含地租)。甘蔗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22.5万亩调减到2015年的17.8万亩,调减了4.7万亩。
二是养殖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养猪多,但是黑猪、山猪等特色高效畜牧业少。儋州市虽然连续9年获得国务院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但生猪养殖价格波动大、养殖效益小,黑猪出栏比重仅30%相对较低,牛羊等草食性动物出栏较少。2014年全市生猪出栏102万头,其中白猪73万头,黑猪28万头,山猪1万头。截至2016年4月,全市生猪存栏71万头(同比减少7万头),其中瘦肉型白猪存栏50万头,黑猪18万头、山猪3万头。
三是产业调整的周期长,选择品种难。种植业经过引进、试种和推广,推广种植过程中,品种需要不断更新、市场认可,才能发展;养殖产业调整周期较长,品种培育和繁殖存在困难。
比较优势确立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张耕说,针对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儋州市按照“政府倡导、农民自愿、优选品种、适度规模”进行调结构转方式,力争在2020年前将亩收益600元以下的产业全部退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一是壮大热带水果产业。调减的低效作物种植面积5.6万亩以及全市现有28891亩撂荒(含水田、旱田、旱地)地,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将这些土地用于发展热带水果,新增热带水果种植面积5.6万亩。在海头、王五、雅星、东成等镇种植香蕉3.7万亩,在海头镇种植木瓜0.25万亩,在雅星、东成等镇种植火龙果0.25万亩,在那大镇、南丰镇、雅星镇、东成镇种植蜜柚0.5万亩,在那大镇、大成镇、雅星镇种植黄皮0.3万亩,在那大镇、南丰镇、兰洋镇、东成镇种植菠萝蜜0.3万亩,在雅星、大成、东成、木棠等镇种植莲雾、柠檬、番荔枝等0.3万亩。
二是发展冬季瓜菜。在橡胶、甘蔗产业调整中,儋州市因地制宜,把适合冬季瓜菜种植的土地用于发展冬季瓜菜。在王五、木棠、光村、排浦等镇发展黑皮冬瓜2万亩,在海头、木棠、排浦等镇发展西瓜1.5万亩,在王五、东成等镇发展朝天椒、泡椒、尖椒等椒类0.35万亩,在海头、东成等镇发展小红南瓜、蜜本南瓜0.27万亩。
三是引进新兴产业,优化种植结构。儋州市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调整甘蔗种植业。引进海南上谷茧丝绸有限公司在王五、雅星等镇种桑养蚕0.3万亩,计划在“十三五”末发展到5万亩;引进深圳铁汉园林公司在东成等镇发展热带花卉苗木0.5万亩,逐步建成海南西部热带花卉苗木研发、种植、交易中心;引进海南飞龙未来城投资有限公司、海南绿翠公司在海头发展花梨、沉香种植0.5万亩,逐步建成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基地。引进海南富洋综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益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王五、光村、木棠、峨蔓等镇发展菌草种植0.25万亩,逐步建成集发展畜牧业、食药用菌业、生物质能源、工业化原料为一体的菌草产业示范基地。
四是加快发展特色畜牧养殖。重点打造儋州黑猪、野山猪、跑海鸭蛋、绿壳鸡蛋、儋州鸡等畜牧业品牌,目前品种饲养量和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通过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全市瘦肉型白猪、黑猪、山猪年出栏分别为50万头、45万头和5万头,所占比例分别是50%、45%和5%。儋州跑海鸭饲养量约40万只,年产跑海鸭蛋9500万枚;蛋鸡饲养量约5万只,年产绿壳鸡蛋550万枚左右。在木棠、峨蔓、光村等镇的水旱田、旱地创建种草养畜基地,主要发展黑山羊、黄牛养殖。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儋州市财政每年都投入2至3千万元,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用于调整后的产业生产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产环节扶持。其中相当部分用于橡胶、甘蔗调整后新发展的产业。以种桑养蚕为例,桑树种植每亩补贴最高可达800元,小蚕共育室每平方米补贴最高达914元,大蚕房每平方米补贴最高达690元。同时,示范区养蚕设备购置全部补贴。
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初获成效
张耕说,儋州通过调减甘蔗等低效产业,发展橡胶林下经济,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几年,儋州市农户种植冬季瓜菜亩均收入达5200元/年,种桑养蚕前两年亩均收入即达到3000多元/年,进入稳产期后亩均收入可达7000-8000元/年。润德合作社的香蕉基地由甘蔗改种香蕉,每亩纯收益增加了2300多元;双玉观光果园,由甘蔗改种火龙果,亩均产值达5000多元;那大蜜柚基地,亩产值超2万元;光村的雪茄产业及风情小镇建设,使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多元。热带高效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休闲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比2010年5481元增长104%,年均增长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