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碰到了与吴振祥一样的难题。省农业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种植业亩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产业种植面积达600多万亩,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海南守着独特、优质的自然资源,却没有好效益,让人反思。
养“好鸟”才能充分体现“好笼子”的价值,市场正在倒逼海南农业进行“腾笼换鸟”。
昔日“支柱”成“负担”
儋州市润德合作社基地,150亩巴西蕉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不久之后就可以挂果了。合作社理事长郑加才说,这里原本是甘蔗地,改种巴西蕉后利润可增长11倍多。
“不仅是甘蔗,橡胶也成低效产业。”儋州市长张耕说,2015年儋州民营橡胶每亩生产总成本平均约为1170元,现在每公斤干胶收购价为10.5元,平均亩产90公斤,每亩总收入945元,算下来,胶农每亩还亏225元。
橡胶、甘蔗、木薯、水稻等曾经都是海南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市场变化,这些产业比较效益逐年降低已成“常态”,甚至个别产业从富民产业变成“负担”产业。
据省农业厅统计,海南全省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产业有13个,但从综合效益上看,亩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就有6个;而亩均纯收入在600元以下的产业种植面积达600多万亩,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50%左右。
与此同时,我省畜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近年来,海南生猪养殖比较效益逐年降低,相关数据显示,我省生猪出栏量达900多万头,而岛内市场需求量仅为600万头左右,岛内生猪供过于求。而由于养殖成本高于外省,运输岛外并不具备价格优势。
如何引来一批“好鸟”
确保甘蔗种植3年至5年内基本退出、适度改种老残胶园、调减普通水稻的种植面积、适度控制生猪饲养规模在600万头左右……海南吹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冲锋号”。
腾出“笼子”,还得换来一批“好鸟”。替代产业的寻找,一方面可以借助“外力”引进新的高效产业,如琼中桑蚕产业;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特色。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柯佑鹏说,农业效益在“新”也在“特”,海南有许多特色农产品值得挖掘,如东山羊、小黄牛、黑猪等。“这几年生猪价格时常跌破成本价,但海南黑猪价格却一直坚挺,这种现象就值得研究。”
记者调查发现,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是农民选择替代产业的“热门”。不过,随着内地大棚蔬菜的发展和东南亚国家热带水果的进口日益增多,专家认为需要调控好单个品种的种植面积。
海南省农科院瓜菜研究所研究员肖日新认为,海南冬季瓜菜须因冷、暖年而主动调控面积、调整布局、调节品种,建议适当调少辣椒、冬瓜、茄子种植面积,豆类蔬菜、苦瓜则可适当调增。
“市场是海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准绳。”业内人士表示,海南生猪产能过剩,但是牛、羊的需求缺口却很大,目前我省羊存栏量不到70万只,而岛内市场年需求量约141万只。
“好鸟”还需“好食”养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所副研究员王松标说,海南在调整产业结构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水利、耕地条件有针对性地改种。
郑加才在带领儋州农民将甘蔗地改种巴西蕉时,就碰到用水难题。“我们花了4万多元,打了一口160多米的深井。”郑加才说,水库水难以到达田间,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要先行。
据统计,海南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09.9万亩,占耕地面积34.9%,远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我省耕地质量也不高,全省一等地仅占5.2%、二等地仅占24.1%、三等地至六等地占70%以上,大部分为中等偏下水平。
“腾笼换鸟”的过程,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海南每年亩均化肥施用量等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畜牧业污染,也制约着农业发展。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说,海南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解决畜牧业污染,也提升耕地质量。
省农业厅测算表示,我省每年规模化养殖的畜禽,产生粪污约1109万吨,如果将其制成沼气和有机肥,理论上可生产沼气4.7亿立方米、有机肥1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