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减贫摘帽”的道真路径
有一组数字令人瞩目:“十二五”期间,贵州省道真县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28%,48个贫困村中的5个贫困村出列,县级和11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目标。
道真县地处黔北渝南之交,是全国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发展困难县。如今。道真县成功实现“减贫摘帽”,背后有着怎样的“摘帽”路径?日前,笔者对道真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探访。
摸清底数精准滴灌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道真县委书记刘东明看来,精准识别脱贫对象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最基础、最根本工作,只有精准识别脱贫对象,才能更好地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新理念催生新举措。走进道真县玉溪镇脱贫攻坚办公室,只见墙上一张精准扶贫“作战图”上,清晰详细地标记着全镇11个村(社区)的“贫困信息”。
“只有摸清家底,才能精准发力。”玉溪镇党委书记骆万里说,“按照精准扶贫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要求和‘组评、村议、镇定、县备案’流程,共识别贫困户1806户6804人。”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玉溪镇摒弃“摊大饼”“撒大网”的做法,组建11个工作队深摸真扶,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做到了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
玉溪镇的做法是道真县精准识别脱贫对象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起,道真县统筹“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四下基层、四解四促”等活动,县委书记、县长身先士卒,带队调研贫困村,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分析贫困村致贫原因、探寻增收路子、商量脱贫措施。派出7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摸底排查,精准确定了贫困村48个、贫困户1.52万户5.02万人,对贫困人口全部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统一纳入全国贫困人口网络信息平台,精细化管理贫困人口,实现了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账。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道真县坚持精准责任,全面建立“工作到村、帮扶到户”工作机制,按照“54321”的结对帮扶责任模式,对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点对点”和“一帮一”“一帮X”的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建立扶贫工作队“周查岗、月汇报、季述职、半年督查、年度考核”的“常态化”考核机制,确保人在岗、心在村、事在办,带领群众创业创收。
盯住短板斩断穷根
韩丰是玉溪镇淞江村电站组人,在外修桥12年,去年回乡创业,流转当地130多户农户的土地共3400亩,目前已种植油牡丹、石榴、桃树等2080亩,同时成立合作社、建乡村宾馆,发展山地旅游。“这些土地多年撂荒,现在通过入股的方式集中发展产业,土地入股的群众既当会员,又当工人。目前仅仅务工一项,每天每人平圴70元工资,而且可以保证大家每月务工至少在20天以上。”韩丰说。
“农民以土地或者资金入股,让土地变为资产、农民变为股民,既提高了土地产值,又增加了群众收入。”玉溪镇党委副书记万小文介绍,这几年淞江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现代茶叶、花椒、蔬菜等产业,为产业精准扶贫探索了一种有效模式。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那些有发展能力的人来说,给房给粮,不如教他们种地盖房。让老百姓真正摆脱贫困,还是得靠产业带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真正造福百姓,富裕的生活才能天长地久。
靠着绿水青山发大财,脚踏寸土想出路。道真县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如今,以打造了药、茶、菜、烟四张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名片”,其中中药材、茶园种植规模分别达29万亩、20.6万亩,种植商品蔬菜18.5万亩,收购烤烟17.19万担、实现产值2.02亿元,并形成了以“仡山茶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百草谷”农业旅游示范区、“黔韵紫海”香草农业休闲旅游养生综合体为主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