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实现脱贫、脱贫后不返贫,就要动脑筋培育富民产业,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要造血,地方就要借力龙头企业充当“火车头”来拉动产业扶贫。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必将收获社会价值。
茶山变金山,谁还舍得走 ——看重庆武隆县龙头企业如何参与扶贫带农增收
重庆市武隆县鸭江镇显灵村村民刘刚终于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农忙时,但刘刚每天忙而不乱,“多亏了这几年的产业带动,我们才实现了增收,日子也越过越好”。
“产业扶贫是全县扶贫工作的强有力支撑。”武隆县副县长何林介绍,近年来,武隆县精准施策推进产业扶贫,启动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建设,推动产业规划、产业链建设、产业扶持、技术培训、电商平台建设等到村到户,为扶贫攻坚提供产业支撑。
这样的产业帮扶是如何实现“一箭双雕”,让群众和企业都得到实惠的呢?记者走进武隆县一探究竟。
荒山坡变立体茶园:同一块地农民收入三份钱
白马镇豹岩村人少地广,土地贫瘠,贫困的帽子真的甩不掉吗?
武隆县委县政府在沉思: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老茶山资源,这些就是发展的本钱,为何不能发展茶产业,让山坡重放光彩呢?
穷则思变。县里引进了以加工茶叶为主的龙头企业冠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培育新苗,栽种茶树,改造低效老茶山。两三年时间,茶园面积扩展到了6400亩,实现茶产业全覆盖,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茶海景观。
“没想到原来的荒山坡也变成了层层叠叠的茶园,漂亮!”村民张明生本打算举家搬迁到白马镇,但看着漫山遍野的茶海,却再也舍不得走了。
“现在茶山就是金山,地还是那块地,但却能在地里收入三份钱。”张明生说,土地流转了10多亩,400元/亩/年,能收入4000多元;自己在茶园做日常茶园管护工作,能挣到80元/天的工钱;采茶季节,上山采茶每天最少可收入100元,一年三季又能收入7000多元。
腰包鼓了,心里美了。张明生还积极响应号召,开办了农家乐。“青瓦白墙配现代卫浴,外加‘免费赠送’的清新空气和如画景色,出门不带泥,晴天不沾灰,能不吸引游客吗?”张明生说,夏天2个月就收入近10万元,“跟着产业大步走,增收脱贫不是梦”。
传统产业靠企业提升品牌:不起眼的老咸菜成功“逆袭”
挨着茶园的村民可以“靠山吃山”增收脱贫,但远离茶园、基础条件落后地区的农民又该如何发展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县农委主任蒋斌说,对特色农业产业要培育和扶持,传统的产业要通过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品牌,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价值。
鸭江镇位于武隆县西部,与榨菜之都涪陵区相邻。鸭江镇有多年种植青菜头的历史,但同样的青菜头,鸭江镇却没沾上涪陵的光。零散种植的青菜头一部分通过世代相传的老手艺制成了老咸菜,“隐藏”于家家户户的瓦缸中,而吃不完的就用来喂猪,甚至任其烂在地里。
随着重庆市蓝群食品有限公司的成立,不起眼的老咸菜开始重焕生机。
“老咸菜产业化,既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也能拉长产业链,提高青菜头的附加值。”蓝群公司总经理刘作会说,他们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免费发放菜种和肥料,带动农民种植青菜头,并按0.25元/斤保底收购。
传统手艺制作、无其他成分添加,确保了品质安全,深受市场青睐。青菜头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基地从鸭江镇扩散到周边乡镇,从50亩扩展到1.2万亩,价格从1元/斤卖到至少5元/斤,户均增收2500元。
鸭江镇因为老咸菜“出名”了,而与鸭江老咸菜一样成功“逆袭”的还有天尺坪的茶叶。
由于天尺坪茶园在1300米以上山坡地带,方圆40公里无任何工业污染,采用农家肥,确保了茶叶无污染。冠恒农业公司按照无公害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并借助福建茶叶加工的技术优势进行生产。
“曾经,这里的茶叶只有两种做法,一是传统炒制成茶叶泡水喝,二是做成油茶上餐桌。而现在‘仙女红’高山有机红茶的价格已从原来的几元一斤上涨到几百上千元。”冠恒公司总经理施信煌说,现在的‘仙女红’已经“飘”到了全国各地。
产业强大了农民才能得实惠:企业名利双收蓄势成长
与刘作会一起走在老咸菜的生产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原料筛选、清洗、切分压榨、拌料装袋、真空包装、杀菌装箱等各车间的工人都在有条不紊地作业。
“实施产业扶贫不仅帮助群众增收,也让企业得到了发展机会。”刘作会说,有一年,从村里收来的300吨青菜头在风干这个环节中,因厂房湿气过重而霉烂,当年的投入全部打水漂。就在刘作会一筹莫展时,武隆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贷款项目开始实施,刘作会获得政府贴息20万元创业贷款,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他们带动农民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并承诺全部保底价回购。
老咸菜产业越走越稳,企业越做越大,“鸭江老咸菜”成了全县响当当的名牌。
“2016年实现了开门红。”刘作会打开微信,让记者看头几个月的订单:重庆正里元科贸有限公司3500袋、人民通惠商城16000袋……
“老咸菜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部分留守人群的增收难问题;产业发展越好,企业的成长壮大也越快,这是相辅相成的。”武隆县农委副主任樊国昌说,大力培育发展蔬菜产业,5万亩青菜头让3万多人走上了脱贫路。
正在工厂作业的女工龚世艾是鸭江镇青峰村村民,在厂里一干就是10年,现在已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她说,厂里的40多位工人都和自己一样,家里种有青菜头,自己则在厂里打工,“希望企业发展好了,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好”。
黑龙江绥棱县农民—— 免费领菌棒产品卖企业
黑龙江绥棱县把创建产业项目作为扶贫“一号工程”,扶贫开发思路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通过引进企业,提速产业扶贫。
“龙安的毛木耳菌棒能不能也发给我们村啊?”“是啊,还有我们村也需要!”各村提到的“龙安”是一家食用菌企业,年产菌棒2000万个。县里跟企业达成协议,采用领菌棒交售香菇木耳的办法,带领贫困户发展庭院食用菌产业。
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事,已在各村蔚然成风:半截河村正把林蛙养殖做成林蛙油加工项目;四部村计划养殖森林鸡3万只;海林村带动30户贫困户饲养生猪1800头,还准备建设冷库。
如今,不少村都建起了种养合作社,为了拓展销售,抵御市场风险,这些合作社都与龙头企业“牵手”,建基地、扩规模,提升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档次,高附加值换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发展产业、上项目缺资金是各个村关心的问题。怎么办?“县里今年从财政拿出1个亿资金,用于专项扶贫,其中7000万元设立扶贫开发风险担保基金,可用于农民、贫困村贷款。各村的项目可以考虑贷款,用金融资金来撬动扶贫产业大项目。”县委书记王安说。
降成本、御风险,在山东莘县—— 企业建大棚菜农来承租
“都知道种大棚挣钱,可前期建棚就得10多万元,缺资金是长期困扰我们脱贫致富的难题。如今,我花不多的钱租上了大棚,收入很可观。”在山东莘县徐庄镇罗屯村的罗屯现代农业基地里,李福具正在大棚里侍弄豆角。
李福具的大棚是租种的莘县恒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基地,该基地共有高标准冬暖式大棚26座,全都租给了农户,解决了农民想种棚致富却没钱建棚的问题。
“以前是直接贷款给农民,现在是建好大棚租给他们,降低了他们的贷款风险,提高了种植质量和收益。”公司总经理姜传博说。以往,该公司也直接贷款给农户自己建大棚,但是农户自建的大棚标准不高、管理不到位、效益不高,达不到现代农业的要求。于是,该公司将建好的大棚低价租给农户,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销售蔬菜,每亩利润达2万元/年。
“企业+金融+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为贫困群众脱贫拓宽了致富道路,“放水养鱼”让利于民,激发了农户脱贫的积极性。
只有产业扎得深扶贫才能结硕果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至少有23个省份明确了今年脱贫“军令状”的具体数字,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脱贫目标均在100万人以上……“产业扶贫”成为各级政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
围绕产业扶贫,重庆提出,扶持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江西提出,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稳步发展……很显然,培育产业、引导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已成为各地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共识。
如何把印在纸上的数字变成现实,如何找到适合当地的产业项目?除了自身加力外,还要学会向外借力。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屡试不爽。有实力的地方自建加工企业,实力尚不足的地方则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进驻,这些做法无一不是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带动相关农业产业链条的加粗加长,把农业资源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把贫困人口吸附到产业链上增加劳动收入。
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中了解到,他们围绕当地的传统优势资源,有的把零散种植的菜园集中在产业园中,企业雇佣农民种植、管护;有的直接把药企吸引过来,将当地药材实现就地加工,免去了农民自己闯市场的风险;有的在果品加工企业的引导下,对水果实行分级加工和销售,卖相好的推向鲜果市场,卖相差一点的则加工成果脯、果汁……显而易见,单一的农业资源因为企业的到来,将其加工成花样繁多的工业制成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增收的含金量。
产业扶贫的落脚点就在于“产业”二字上,只有把产业一竿子插到底,夯实产业根基,才能推动扶贫工作开花结果。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发展农业产业,要让其根基扎得深,绝不可能只靠朝夕之功就会立竿见影,更不能只是建一个园区、引入一两个企业就宣布大功告成,若对于后续管理不闻不问、撒手不管,这样的半拉子工程,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资源禀赋,切准产业的脉进行挖掘开发,再吸引那些真创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企业入驻,唯此,才能让产业扶贫真正释放出不竭动力。
声音
产业扶贫要找准市场定位,要给产品找市场、做推广。你生产什么样的农产品,种什么,养什么,最后加工成什么,市场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要搞清楚。我们村做的就是产业扶贫,村里建了个企业,有产品,卖得好,村就富起来了。要做好产业扶贫,首先,当地政府要有一个准确的区域性定位,其次,要有龙头企业带动,有企业带动就会事半功倍。“全村1100多户,每户都有1人在厂里就业,每年可拿到3万多元工资”。
——重庆垫江县桂溪镇石岭村委会主任、天圣制药集团董事长刘群
餐饮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是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餐饮企业可以在贫困地区建立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基地、畜禽特色养殖基地、餐饮旅游综合接待基地等。这些基地可以就地消化农产品,实行订单农业,也可以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技术、加工技术等,提升劳动技能,还可以就地消化劳动力。此外,也可以将餐饮与乡村旅游相融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面貌,是一举多得的产业扶贫好路子。
——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