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期。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可以说,“十二五”时期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眼下,“农村”两个字正被人们赋予不同于以往的内涵。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幸福家园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土壤,农村的山水田林还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美丽乡愁;农村不仅是工商资本竞相进入的热土,也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乐土。随着农村活力不断释放,农民生活水平节节攀高。
收入增幅跑赢城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上好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老乡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十二五”期间,党中央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22元,首次突破1万元,比2010年增加5000多元。
现实中,衡量农民收入是否实现快速增长有两个参照:一是看收入增速是否超过同期GDP的增速,二是看收入增速是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十二五”以来,农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5年的2.73∶1,连续六年缩小,连续两年都在“3”以内,这是自2001年以来最低的城乡收入比。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上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这些因素推动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多轮驱动”时期,家庭经营收入对主产区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是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劳动力输出省份农民增收主要支撑;财产性收入受益于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得到盘活;政府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助推转移性收入增加。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大。近年来,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已成为局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从长远来看,随着今后农村产权市场不断完善,以上两项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收入提高带来的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长近30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降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农民住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消费层次明显升级,亿万农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在武陵山贫困地区、湖北恩施和湖南湘西,每个县都发展了1至2个特色产业。恩施茶叶、湘西椪柑都已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据统计,2010年以来,恩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了16%,高于10.1%的全国平均水平。
这只是全国扶贫开发的缩影,我国农村扶贫事业发展飞速。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00多万人,5000多万人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作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中国反贫困成就已成为世界典范。
农民获得感增加
在浙江省桐庐县环溪村,人工湿地上长满亲水植物,生活污水池变成了小花园。村民们说,这里过去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在内蒙古鄂温克旗伊兰嘎查,600多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包括了卫生室、农家书屋、便民超市、文化活动室等,很受附近的牧民欢迎。伊兰嘎查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危房改造。嘎查生活区建设牧民新居29栋,实施危房改造18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十二五”以来,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曾经制约农村生活的基础设施短板正加快补齐。“水电路气房”改造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
农村环境越来越整洁。全国30%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用电更方便了,道路更畅通了,房子更整齐了。不少地方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清理了乱堆乱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沟,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十二五”期间,2.98亿农村居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建制村基本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很多村修建了体育小广场,农村妇女跳起了广场舞。
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大。“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1300万户,定居游牧民38.8万户,绝大多数农牧户住上了结构牢靠的安全房。国家累计投入157亿元,改造农垦职工危房160万户,投资170亿元,改造林业棚户区110万户,并同步改善了供热、排水、排污、小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新农村建设不光要村庄环境美,还要让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农村。如今,新农合、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国家还不断提高标准,建立了大病救治制度。“过去农村是养儿防老,现在实现了养老制度全覆盖,虽然钱不多,但也是破天荒了。”农民们的话语道出了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的事实。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父母的心愿。然而,我国很多农村依然存在义务教育薄弱的情况。对此,2013年教育部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的目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惠及3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同时,国家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