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获悉,2016年贵州省将投入180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万人,项目将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
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生态脆弱区的贫困问题,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消除贫困落后的主要矛盾,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出用9年时间,对全省47万户204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截至“十二五”末,贵州累计实施搬迁62万人,共建设668个安置点。
数字的背后,是居住环境之变、生活改善之变、发展理念之变。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真切实践。
“原以为我这辈子只有住烂房子的命。”村民高新祖辈三代,在黔西县红林乡六斗村的一座木质结构盖石板的房子生活了几十年。夏天,雨季面临“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要是连续几天下雨还会担心山体滑坡;冬天,山村多风少水,在街上捡一块广告布往墙上一钉,权当遮风御寒。
据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统计数据,在易地扶贫搬迁的62万人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困难群众达55万人,占90%。
变化时时刻刻,惠民点点滴滴。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贵州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万人,总投资180亿元。本年度的易地扶贫搬迁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以城镇化安置为主,提倡多元化安置,尊重搬迁民众意愿,满足搬迁对象多元化需求,适宜集中安置的依托县城、集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农民新村进行安置,也可以依托安置区已有条件由政府回购的安置房进行安置;亦可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等。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表示,易地扶贫搬迁将以自然村整村搬迁为重点,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优先搬迁,坚持民众自愿,积极稳妥、因地制宜选好搬迁安置点;贵州将建设好安置房、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出台完善后续扶持政策、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多渠道就业,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