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实规范生猪屠宰行业管理
江苏省创新机制、狠抓关键,大力推进屠宰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切实规范生猪屠宰行业管理,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5年9月底,省、市、县三级畜禽屠宰监督管理职能全部调整到位。共增设屠宰管理处(科)44个,新增行政编制38名、事业编制59名,31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加挂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牌子。
江苏省把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作为推进畜禽屠宰管理工作的突破口,鼓励各地创新机制,探索实践、先行先试,并制定出台奖补政策全面推进。
一是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探索清理整顿模式。该省泰州市、滨海县、宝应县等地积极开展探索实践,摸索出多种可行的清理整顿模式,为全省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宝应县通过大量调研,下大力气集中开展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将原有34个手工屠宰场全部关闭,集中到一家机械化企业屠宰,探索形成了“集中屠宰、集中检疫、代理配送、市场监管”的一体化“放心肉”工程体系。滨海县29家不合格企业业主经过自行协商,自主关闭原有不合格屠宰点,合股投资建设一家标准化屠宰企业。去年兴化“注水肉”事件后,泰州市在依法严肃查处涉案企业的同时,借力发挥、整体推动,加快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自去年6月以来,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用一年时间分批关闭了全市66家不合格生猪屠宰企业,率先完成清理整顿任务,为全省做出路径探索和良好示范。
二是召开现场会强力推进。今年在泰州市召开了全省畜禽屠宰管理工作推进现场会,部署落实清理整顿等重点工作,组织各市、县级农委主要负责人现场观摩清理整顿模式和成效,全面推进清理整顿工作。截止到今年10月底,清理整顿相关的72个县(市、区)均由政府制定出台了清理整顿工作实施方案,为清理整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三是出台奖补政策强化保障。从今年开始,全省用3年时间集中关闭不合格生猪屠宰企业,省级财政拿出1.4亿元资金,对整体推进完成清理整顿任务的县,分别给予50万-400万元不等的工作奖补。在各级政府积极支持下,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今年11月底,全省有14个县(市、区)完成清理整顿任务,共关闭100多家不合格生猪屠宰点。
博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广西博白县年饲养生猪量达600多万头,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广西养猪第一大县。该县根据养殖布局,制定了《博白县病死猪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厂布局方案》,按照“分点处理,集中监管”的原则,全县已建成无害化处理中心1个、无害化处理点15个,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全覆盖,随意丢弃病死猪现象不再发生。今年以来,处理病死猪279395头,均上报财政补助。全县28个镇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得到全覆盖。
一是建成博白县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依托全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试点县项目,建成了博白县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并投入运营。该中心取得了《工商营业执照》《环境评估报告》《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是广西首家投入运营的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采用高温汽化、生物降解技术处理病死猪,日处理量6吨(病死猪300头左右),处理过程环保安全高效,无有害废气废水排放,最终产物为动物油脂和有机肥原料,真正做到资源化利用,今年以来,处理病死猪83523头。
二是建设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点。以合作社为依托,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养殖密集的镇建设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点,对辖区内的病死猪实行分点收集处理,解决了养殖场(户)无场地、无设施、难监管的实际问题,今年以来,全县已建设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点15个,共处理病死猪188163头。
沙洋:“四化”引领疫病防控新机制
湖北省沙洋县以人为本,着力开展基层防疫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规范的防控机构、高效的服务队伍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和执行《强制免疫疫苗管理办法》,落实县、镇、养殖场三级疫苗专人管理责任,严格出入库登记,做到记录规范、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建立有力的防疫模式,扎实开展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档。
以防为基,着力开展疫病监测体系制度化建设。配强检测人员。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引进3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不断提升疫病检测能力和水平;配齐检测设施,配全监测计划。制定和落实年度动物疫病和病原学监测计划,每年开展2次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学监测,每季度对各地5-10个不同规模的养殖场进行采样监测。各地按照要求在121个较大规模养殖场建立固定的疫病监测点,每月实行动态监测。同时,对所有种畜禽场、奶牛养殖场实施全年跟踪监测。
以责为要,着力开展防检监管体系保障化建设。一是明确监管体系。成立13个乡镇动物卫生监督组,承担辖区内的检疫防疫等日常监管职能。设立1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和1个屠宰场检疫申报点,实行专人值守,随到随检,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达到100%。二是明确监管责任。在规模养殖场、屠宰场、活畜禽经营市场等重点部位,设置监管责任牌,明确监管单位、责任人、监督电话等内容,对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明确监管要求。根据畜禽养殖规模大小,探索和总结出畜禽养殖档案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分户建档的“三分”模式。
以备为策,着力开展防控应急体系快速化建设。一是完善预案。修订和完善《沙洋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时调整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成员,科学设置全县动物疫病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组建应急预备队和应急处置专家组,先后2次邀请省市专家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指导,着力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完善制度。制定应急物资管理办法,落实110平方米的应急物资储备场所,确定1名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储备物资清理和轮换,确保应急物资品种齐全、数量充足,能够满足1至2个突发疫点处置需要。坚持重大动物疫情24小时应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规定,规范疫情上报程序。
四川:家畜包虫病防治上台阶
2015年四川省从家畜源头上防控包虫病的策略受到空前重视,国家财政也下达动物防疫应急补助项目资金7901万元,重点用于包虫病防控,有力促进了全省家畜包虫病防治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平台。
今年,借力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四川省农业厅启动实施了“万名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科技扶贫”行动,制定了“万人进万村”技术扶贫攻坚计划,在包虫病流行的33个贫困县均选派一名科技人员进行驻村帮扶,重点加大包虫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指导羊免疫、犬驱虫,引导群众开展病死畜禽、犬粪等无害化处理。近期,省委专门制定下发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2016-2020年)》,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履职、区域联防联控、全社会参与”的包虫病防控工作机制,建立完善防控和治疗体系,到2020年实现有效控制包虫病流行。
认真落实补助项目,全面加强源头控制。今年,农业部下达四川省应急动物防疫补助项目经费7901万元,根据各地包虫病流行程度,牛、羊、犬数量,基础防疫工作人员情况等科学测算分配金额,及时将资金下拨到各市(州)。进一步明确了项目补助范围、环节,细化了项目任务:一是开展羊群免疫。对疫区所有羊只免疫2次,间隔时间1个月,次年种羊和新生羔羊加强免疫1次。二是开展犬只驱虫和犬粪无害化处理。要求对疫区犬只进行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犬只驱虫期间需拴养3天,对犬粪采取深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规范处置牛羊脏器。对屠宰等环节发现的病变牛羊脏器,需采取消毒、焚烧、掩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禁止用于饲喂犬只。四是调运前对包虫病专项抽检。对调运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包虫病专项检测,抽检比例不低于5%。五是加强人员防护。对直接参与包虫病免疫、驱虫、采样、处置等相关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扎实开展综合防控。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家畜包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在甘孜州完成牛、羊、犬监测9000头(只),实施犬驱虫7万只;在阿坝州完成牛、羊、犬监测6000头,实施犬驱虫3万只。在色达、石渠、理塘、雅江、红原、阿坝、若尔盖等7个县屠宰环节现场检查牛羊100-150头,抽查血清100份;抽检犬粪样50-100只;每县采集30只包虫阳性牛羊的包囊送省疫控中心进行基因型鉴定,并选择30-50户不同规模的养殖户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继续开展棘球蚴病(包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按照该项目方案,继续在理塘县开展犬驱虫,每年驱虫12次,在投药3天内,收集犬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选择20个屠宰场(点),抽查200只牛羊的肝肺进行包虫病监测;选择5个乡,每个乡选择5个村,每村随机采集20条1岁以内犬粪,进行抗原检测;免疫羊500只,并作免疫抗体检测。三是加强四川藏民族地区动物包虫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理塘县开展包虫病羊免疫1000头份,红原县2000头份,若尔盖县1000头份,并做好免疫记录和抗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