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一“触电”,便引人遐想无限。在首都北京,电子商务与农业的“联姻”,催生了农业行业的“潜在革命”。它感召年轻白领回乡做“新农人”,让传统农业迸发出新活力;它帮助合作社把产品卖到网上去,让村民社员在家坐等钱到账;它引来各大电商抢占农业这只“潜力股”,并引发了改变农产品销售和配送模式的“多米诺效应”。这些现象和事件,都来自记者近日的调查。
回乡创业——都市白领变电商“新农人”
“藏香猪已经卖出好几头,鸡蛋预售订单也排到了元旦。”说这话的是北京平谷区一家农产品电商企业的总经理陈国松,他正拿着手机不断刷着微信订单。
陈国松告诉记者,今年他的公司运用微信平台销售大桃、核桃、栗子等果品。他说,“买家只要在微信上选择品种、填写派送地址,付款成功后直接由顺丰快递发货,方便快捷。”
陈国松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几年前他还是城里年薪几十万的IT高管白领。2010年,他偶然帮老家的父母在山场上散养柴鸡,鸡出栏后,一周内就被抢购一空,这让他立马萌生了回家搞农业的想法。他投资200多万元创办公司、建农场,开始经营起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网络销售果品蔬菜和禽蛋肉类。
从都市白领的身份变成了“新农人”,陈国松对此很是自豪。如今,他经营的产品涵盖新鲜果蔬、禽蛋肉类、干果、杂粮、地区特色农产品等。与此同时,他还负责合作企业的网络推广、微店和网店的搭建更新、农户和合作社的社交软件使用培训。目前,公司农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今年一年已销售5万余箱,交易额达400余万元。
“明年我打算建设农产品分拣、配货、物流中心,这样一来,不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能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陈国松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网上销售——蔬菜“即时配”,价格翻番
“85”后小宇是海淀区的一名上班族,她喜欢在家做饭,但不乐意到居民小区的菜市场买菜,“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蔬菜,都是靠农药养出来的,买回去得洗好几遍,吃着还是不放心。”农业大学毕业的她,对食品安全格外敏感。
偶然一天,小宇在朋友圈看到了别人转发的一条关于“蔬菜即时配”的消息,各种时令蔬菜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小宇心动不已,“看着太有食欲了”!而更吸引她的,是这些蔬菜产自北京蔬菜绿控基地,质量关过得去,而且当天上午在手机上下单,下午下班前便可收到快递来的蔬菜。她试着选择了一斤西红柿和一近黄瓜,果然下午便收到了菜。
“一打开包装箱,嫩绿的黄瓜、鲜红的西红柿完好无损,看上去就与菜市场卖的不一样。简单用水冲洗后,一吃,味道真是棒极了!”小宇直言,虽然菜的价格要比普通的贵了些,但是物有所值。
在北京,类似小宇所言的“农产品即时配”并不少见,这当中有很多是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开展这种配送业务的。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局解到,目前,全市约有104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基地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2014年,经电商渠道销售的农产品总量已超过1万吨,销售品种以有机认证的高档、特色生鲜蔬果和鸡蛋为主,售价普遍高于地头批发价格的3倍以上,最高可达10倍。
农产品电商正成为助推北京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利器,北京市延庆区的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便是众多受益者之一。“鼠标一点,新鲜蔬菜当天送到面前。”这是该合作社新近推出“即时配”业务,让消费者享受到“私人订制”的服务。
“以前卖三元钱的菜,现在可以卖到十元以上,社员村民们都说想不到!”合作社的生产总监宋学军告诉记者。合作社近来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产品,效益十分可观,“这两年社员们不愁菜卖不出去,去年合作社销售额达到了1180万元,今年预计会达到2400多万元!”
抢占机遇——“农电联姻”“火”遍全城
近几年,首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可谓“火”了个遍,从近郊平原到远郊大山深处,许多合作社与农户都在琢磨着如何让自家的产品“爬”上网,卖到京城的千家万户。
这把“火”要追溯到2012年,当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有利政策,闻风而动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始突然发力。就北京市场来看,当年5月,顺丰速运的电子商务食品商城“顺丰优选”上线;6月,淘宝生态农业频道上线;7月,京东商城正式推出生鲜食品频道。引人注意的是,2013年11月,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开始征战线上市场,与京东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今年,新发地京东官方旗舰店也已上线,销售精品果蔬、干货干果、海鲜特产、特色礼品等农副产品。
目前,首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生鲜农产品已成为第四大类网上热销产品,“多米诺效应”不断彰显。记者从北京市农委了解到,目前,北京农产品与电商主要有三种“联姻”模式。
第一种是以企业自身的网站为平台,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商品选购、网上支付和线下配送服务。
以某知名电商为例,它自建农场进行蔬果有机种植、自建采购网络进行全球采购、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全国性销售渠道,同时自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成为贯穿全产业链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而且它还采用会员制销售、积分制销售、VIP首长制、大客户订制等多种方式销售有机蔬菜,现已拥有会员约50万人。该电商还自主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直销支撑系统”“新型的货源组织方式”等,为产需直接对接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全国首家实现了在互联网上销售“平价”蔬菜水果300多个品种,价格比早市还低10%,第二日即可免费送货上门。
第二种则是产销企业与第三方电商“联姻”,通过专业购物网站建立自己的网络旗舰店,利用专业的物流和仓储资源,使优质农产品第一时间送达消费者,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
这种模式在京郊很是流行,如房山区在“我买网”主页上开辟“房山特产”专栏,推出系列名、优、特产品销售,现入驻商家12家,商品数量达到150多个单品,月销售额已突破30万元。门头沟区与某公司开展了“绿小锄·我家果园”网络平台果树、果品众筹活动,通过线下对接的创新销售模式,实现了农产品销售与乡村旅游的双赢;通州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京东商城”“天猫”等网站开办了35家网店;西集镇通过与多家电商合作,销售樱桃15万斤,均价超每斤40元;密云区搭建合作社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一品密云”,在多家网络市场上线运营,已有56家合作社入驻。
据了解,第三种方式叫做“微电商”,即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建店推广销售,通过移动终端销售农产品。这种模式在北京十分普遍,受到类似小宇这样的年轻人喜爱。
据北京农业部门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已经尝试和愿意尝试网上购买蔬菜的北京市民人数占到调查总人数的70%。可见,农产品电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型销售渠道,在北京发展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