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旅游旺季,北京市通州永乐店镇老槐庄基地的农家院的蘑菇宴就备受游客青睐。这些农家院观光采摘园里种植的食用菌品种,就来自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培育的新品种。
北京市食用菌团队于2011年成立,其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建设依托单位,并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下设遗传育种与制种技术、栽培技术与设施开发、产后加工3个功能研究室,在房山、通州、大兴等6个主产区设立5个综合试验站和25所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
团队自成立以来,以在京郊大地“写实食用菌科技成果”为宗旨,围绕打造“高产、高效、高端、高辐射”的食用菌产业并提供强力技术支撑这一总目标,聚焦农业设施栽培品种、工厂化生产品种、珍稀菇三大类食用菌,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高产高效集成、优新品种与高产技术示范、产业发展新模式示范和职业农民培养等5方面工作,并最终形成“产品定位高端、生产供应强大、产业功能齐全、产业链条完整”的食用菌产业格局。
据了解,团队以开发种质资源为基本工作,努力铸实食用菌产业基础。首先广泛收集资源,建立北京地区食用菌主栽品种资源数据库,收集香菇、平菇、双孢菇、黑木耳、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海鲜菇等种质资源近2000份。同时,改进常规育种手段,构建了“小瓶初筛—液体种复筛—小袋复检温型—中试—示范”的方法,缩短育种周期2~3年以上。此外,团队还选育抗病、高产、优质、耐高温新品种11个,其中有5个品种通过鉴定。
针对食用菌生产上用水管理粗放浪费的问题,团队采取技术节水与管理节水两手抓的措施,积极开展节水技术培训、观摩活动,建立25个食用菌用水监测点,开展节水技术观摩培训2次,培训420人次。团队还研发了定时微喷节水装置和精量自动开关注水针,示范面积1000亩。统计显示,相较原软管灌溉及补水方式节水40%以上,年节水68万立方米有余,实现了省水、省工、增产、增效的设计初衷。
团队注重菌糠资源利用,实现了菌业种植的生态循环。在建立北京工厂化生产和农户栽培食用菌菌糠理化及卫生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食用菌团队研发出一套较完善的菌糠育苗技术,初步解决了废弃菌糠被随意丢弃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团队还研发出利用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菌糠二次利用出菇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的同时,生物学效率达到常规配方的95%左右。
团队集成高效技术,积极推广新型模式。“统一原料、统一菌种、统一制棒、统一技术、统一购销”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新模式是团队打造的兼顾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集成示范模式,团队建立了以中菌菌业和三村菇业为代表的2个核心示范点。在产业的带动下,该技术模式走出了北京,辐射河北、东北等地。
5年来,团队研发关键技术150余项,形成技术成果93项,培训19976人次。此外,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36个、新技术31项、新产品24个,示范面积6190亩,推广面积62764.4亩,直接经济效益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