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蓟县山区,近期最低温度已近-10℃,而在农户的大棚中却是一片暖意。蓟县出头岭镇中峪村的多个大棚中,大片白茫茫的白灵菇迎来了丰收。菌类种植产值上亿,该镇多个村庄已形成种植白灵菇等食用菌种植产业集群。这种“白色经济”已有效带动该地区农民致富。5000多亩食用菌大棚中,今年年产值已达2.2亿元,农民纯收入可达1亿元左右。
菇农迎来丰收 年收入可达25万元
棚外处处残雪,棚内一片“春意”。出头岭镇中峪村种植户刘爱东的食用菌大棚里,一排排整齐的菇床上,朵朵扇贝一般的白灵菇煞是可爱。刘爱东从2003年开始种植食用菌,今年发展白灵菇大棚5个。从11月初开始已有3个棚的白灵菇陆续进入采摘期。菇农们正在采摘白灵菇,忙得不亦乐乎。
捧着刚刚采摘下来的白灵菇,刘爱东笑得合不拢嘴,“食用菌大棚种植,细节管理很重要,我们夫妻俩起早贪黑在大棚内忙,尽管很辛苦,但效益还不错。”刘爱东介绍说,现在他们每天能采摘3000多斤新鲜白灵菇,由于上市早,价格比往年要高,平均每斤能卖到10元,最高可达14元。据他粗略估算,今年他的五个大棚全年能出售白灵菇10万多斤,纯收入可达25万多元。
刘爱东所在的中峪村共有村民245户,而其中参与种植白灵菇的已超过100户。“目前,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广州等地的高端市场,深受当地人喜爱。”中峪村党支部书记刘宾华介绍,每间大棚的纯收入能达6万~7万元,全村百余个大棚总收入能近700万元。“目前,除了传统销路,我们也在积极开拓网上销售。”刘宾华表示。
在出头岭镇有不少农民像刘爱东这样靠种植食用菌走上了致富路。近年来,出头岭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食用菌种植当作一件富民工程来抓,大力引导和扶持农民种植食用菌。除了有关扶持政策,更聘请中科院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生物学教授等科技人才,定期为种植户进行指导,组织种植户到外地参观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热情。
目前,全镇已在李家仓、大稻地、中峪、陈各庄、出头岭、东店子等村发展食用菌种植大棚2500多个,占地5000多亩,年产值2.2亿元,农民纯收入可达1亿元左右。现在出头岭镇生产的食用菌畅销全国,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