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0月13日消息:“十二五”期间,松江农业围绕“科学、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农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推进以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的经营制度创新,成为国内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根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松江粮食家庭农场模式也成为国内破解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开山拓路。
农业生产方式
与经营主体创新转变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使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如今,松江家庭农场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同时在与国际农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路径上备受关注。它改变了过去农业布局分散零乱的局面,改变了原来家家户户小而全、粗放耕作、产能低下、随意转包、抛荒浪费土地而村委会无能为力的局面,改变了都市郊区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阶段性现象。在守住17万亩耕地红线不变的前提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已大大提高。截至2014年底,本区家庭农场发展至1240户,经营面积15.28万亩,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90.9%,粮食平均亩产量从2007年551公斤,提高到2014年580公斤。
松江家庭农场从2007年探索建立到逐步成熟,农业找到了一条走出传统小农,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为国内探索家庭农场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2012年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松江的实践和经验值得重视”,2013年,家庭农场概念出现在了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各地纷纷前来松江学习,中央、市,乃至国际媒体进行了连续报道。
职业农民
与离土村民生活都有盼头
发展家庭农场着眼于长远,以系统的制度安排,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结合全盘考虑。在职业农民培育上,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业生产者队伍,农民拥有了体面的收入和对未来的期望。如今,在松江种地已成为一份体面职业,农民从最初的犹豫观望,到历史性地出现了争田种现象。截至2014年,本区家庭农场户均种粮净收入提高到了11.3万元,自行驾驶农机耕种规模农田,机农一体家庭农场的种粮和农机服务户均净收入达14.6万元,种田的同时辅以规模化养猪,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种粮和养猪净收入约达19.9万元。
于此同时,离土农民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让农民带着股份进城,自2009年开始,松江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14年底,农村队、村、镇三级集体资产已完成清产核资、明晰产权,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个成员,并实现分红。如此,确保了农民的长远利益,解决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这一模式也被国内研究学者称之为是“值得写入历史的地区性案例”。
现代农业风貌
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
发挥郊区农业农产品供给保障和生态屏障功能,本区实现了耕作制度改革,推行“三三制”生态轮作,种养结合生态养殖,蔬菜生产废弃物沤制有机肥以及秸秆粉碎还田等一系列生态举措,通过种植绿肥,冬季深翻等,增加本土农家肥使用,化肥用量大幅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其中,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化肥用量折纯氮减少30%以上,有效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江南田园风貌得以保持。
培育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围绕家庭农场的生产需求,本区已建立以农机、烘干为核心的农业服务体系,涵盖良种繁育、农资配送、农技指导和农业金融等服务,为家庭农场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全程服务,组建机农互助点,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区粮食作物机械耕作和机械收割水平达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7%。
畅谈“十三五”
坚持完善模式。坚持家庭农场为主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培养提高专业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农民职业化和专业农民持续增收。
注重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协调发展。注重农业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效率优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高产、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
保障产品安全。在实现主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最优质的农产品,给予生产者最低成本价保险,以保障生产安全。
推进产业融合。促进都市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融合互动,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农业增值,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