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刚过,“大粮仓”黑龙江省春耕生产就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热火朝天地展开。同时,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也已拉开帷幕,正紧锣密鼓地上演改革开场大戏。
加入合作社农户多了
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的黑龙江省克东县,记者在这里调研发现,改革中农民最敏感的土地流转和承包的价格上涨很快,去年每亩地330元的承包价格今年一跃上涨到500元,增幅创下3年来的新高。
这说明什么问题?土地承包价格高了,意味着种粮成本也随着水涨船高,如此现状是否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昌盛乡农民姚东告诉记者,他的地早已经包给附近的合作社种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自己种这几亩地,劳动强度大,但收入并不高。现在承包给合作社则是旱涝保收,他自己外出打工还能再赚一笔。
无论怎么进行改革试验,最终都是离不开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两个根本问题。
在锋军玉米合作社内,记者旁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股东大会。“今年承包费都涨了,咱们合作社多少也得涨点啊!”台下一名社员的发言立即得到大多数人的响应。“500多元一亩价儿高得有点离谱!这样咱合作社种玉米能收回来本儿吗?”
台上,种了一辈子地的锋军合作社理事长郑锋军眉头紧锁。他听着大家的议论,并不急于表态。当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半个多小时后,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当家人郑锋军。老郑清了清嗓子说:“承包价可以适当提高,成本上涨的问题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消化……”接着,老郑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目前经营的5000亩地从过去的单一种植玉米改为种植高粱、玉米和向日葵,按照去年这3种农作物市场价格计算,算上土地承包价格上涨增加的成本,正常情况下今年盈利应该在200万元左右……
黑龙江省农委副巡视员李世润认为,土地承包价格上涨,一方面是由于随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推进,黑龙江省合作社发展迅猛,土地集约化经营取得了良好效益,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另一方面则是黑龙江省对过去制约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瓶颈作出许多改革性尝试,有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展后,2014年,仅克东县的合作社发展到600个,入社农户5.5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73元,比改革试验前增长了13%。
改革释放基层活力
“在推行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中也遇到了很大阻力,其中质疑声音最大的,是很多人觉得合作社集约化经营等于回到了过去吃大锅饭的模式。”郑锋军有这样的疑问,土地流转是不是意味着农民将失去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饭碗?
在建三江农场,记者看到这里的农业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种粮农户告诉记者,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之前,由于人均种植面积大等原因,导致标准参差不齐,卖不上好价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改革以后,农场统一管理,无论是原种选育、育秧、插秧、航化作业直至最后收割,还是生物灾害预警、气象、农产品质量检测等,都由农场提供服务。农民在每年的年初把费用交齐后,就不需要再操心了,秋收整地结束后统一算账,多退少补。而以前困扰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现在也由农场统一协调,组团销售。
“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分别在建三江、九三、共青等三地成立管委会,省里出台改革政策,赋予财税职能和先行先试权,目的是理顺生产关系,把过去阻碍生产力的环节打通,为深化改革积累经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兆力说。
虽然是集约化经营,但干起活儿来却不是大帮哄,算起账来也不是平均主义。家里节约出来的劳动力去城市里再打一份工,收入比过去只多不少。合作社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催生出新型生产关系,农民不再是过去简单依附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他们拥有土地流转权,农民成为股东,与合作社是合作关系。这些受益于改革的农民,成为了掌握多种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新型农民”。同时,由于生产关系得到理顺,农民的观念、身份也随之改变,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从谋生到进入各个行业发展,收入大幅提升。
投入不足制约发展
采访中,记者也同样发现了很多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现象和问题。
郑锋军告诉记者,一般没入合作社的农民种植规模都在百亩左右,每年土地承包费约为5万元,生产成本需要6万元。再买两台生产必须要用的二手农机,起码也需10万余元。如果贷款,利息是10%。年底若收获10万多斤水稻,按每斤1.3元收购价计算,能卖15万元左右,加上农机租赁收入,农民纯收入大概在几万元,而银行至少要抽走五分之一。这样算下来,合作社一年的生产需要百万元的费用一点都不夸张。“从银行贷款还是首选,因为和民间借贷比起来,银行的利息还算可以接受。”郑锋军说,他们也面临着如果粮食卖不出去,如何偿还贷款以及担保资质等问题。真金白银变成了粮食,可银行却是认钱不认粮。
农民生产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扶持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投入问题,已成为两大平原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点。同时,解决农民春耕前的种粮钱和秋收后的售粮,也成了改革试验区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让农民放下包袱,使农业合作社朝着现代化农业迈进。
记者随郑锋军走访了几家银行发现,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就是银行提供的与农业有关的金融产品非常单一,可操作性不高,而且担保手续复杂繁琐。郑锋军告诉记者,农民也曾经向银行寻求解决资金问题,但如果按照银行的办事流程即便办下贷款,很有可能就错过了农时。对此,多数金融机构给出的答案是为了所谓的“规避风险”。
不改革传统农村金融体制与服务农业生产“两层皮”问题,就不能真正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制约发展现代农业。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另一种全新的“网贷”模式,北京金谷财富在黑龙江推出的“金融E路通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融贷平台,其中一款“农乐贷”产品,不仅利率很低,而且还实现了当天放款,并在抢农时、育苗、施肥、收获的几个阶段优先向农民放贷。农民可以用土地经营权或粮食、农具等灵活抵押贷款。
“这样的民间金融机构在农村很受欢迎。”郑锋军向记者介绍,他们一般是在向银行贷款后又继续放贷给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像一亩水田可以贷款550元,利息与银行基本一致,每亩再收30元服务费,相当于利率上浮5%左右。
“即便比银行利息高出5%,很多合作社也趋之若鹜。这些民营金融机构还提供了多种结算方式,比如没有现金偿还可以用农产品偿还、用合作社经营权作抵押等等,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具有可操作性。”郑锋军说。
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展以来,为黑龙江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黑龙江的农业生产也由过去的要素投入为主向依靠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从过去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经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