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是现代果业深度修炼的核心——
以科技为引导,推进果业转型升级。从技术管理的提升到生产方式的转变,从果园经营的变革到果农素质的提高,陕西果业在一次次转变和飞跃中,奠定了国内果业第一大省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位势
每到逢年过节,陕西人少不了用苹果招待客人,语气中都带着点自豪劲:“这是咱陕西产的苹果,好吃着哩。”陕西苹果好卖,不仅是因为其果面光亮,色泽好,而且是因为其口感爽脆,味香甜。除了优越的自然禀赋,更多的是陕西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
被称为陕西果业第一次“果树革命”的是“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洛川县京兆乡果树站站长史小斌说,以前果农只想多收获,果园密不透风,“扔进个砖头都被果树绷住了”,导致果实品质低,价格更是越卖越低。
“果园革命”首先就是要挖掉多余的果树。史小斌记得2001年帮助西故现村进行385亩果树“大改形”,把百余株树减伐成四五十株,使得整个果园透风透光,果树变得枝枝有效,叶叶见光。
“四项关键技术”总体上解决了陕西苹果外形不美不靓的问题,优果率大幅提升,同时改变了苹果生产的大小年问题,实现年年丰产。
随后,沃土工程、优果工程、提质增效工程——以提升果业品质为核心的一项项工程,直接推动了陕西整个苹果产业大提升和大发展。
陕西人越来越意识到,要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无论是品种还是生产方式必须更新换代,必须和世界果业潮流保持一致。以推广自根砧矮化栽培为主的第二次“果树革命”正在陕西发酵。
记者在千阳县海升万亩苹果新技术示范园区里,见到了跟传统果园完全不一样的苹果园。一排排整齐的水泥立柱上绑着枝叶繁茂的苹果树,株和株之间密集,行和行之间却宽阔,树形呈纺锤状。
看似简单变化,其实却凝结着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少逢介绍,传统乔化栽培模式,五六年才产果,而矮砧密植栽培模式采用带分枝的大苗建园,定植当年即可开花结果,3-4年就进入盛果期,亩均收获8000斤至10000斤成品果,产量比传统果园高5倍;更为重要的是果园便于机械化管理,以及水肥一体、病虫无害化防治等技术应用。
在示范园区内,记者看到打药机、开沟机、打孔机、叉车、推土机、旋耕机、割草机……一应俱全。全程机械化不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且种植出来的果实具有结果早、糖酸度高、大小均匀等特点,优果率也大幅提升。
目前,陕西省正实行产业转型升级整县推进,建设国内最大的矮砧集约栽培基地,计划经过3-5年,使矮化栽培面积占到苹果总面积近1/3,亩产实现翻番。
陕西省果业局局长高武斌说,选择什么样的品种,什么样的种植方法,对果业来说,是战略决策,决定未来整个果业竞争的位势。采用矮砧栽培,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见效,亩产高、挂果早、品质好、省力省工,便于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的实施,发达国家90%都采用这种模式,陕西果业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据介绍,陕西省果业局每年安排千万元专项资金,把千阳建设为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和矮砧集约栽培创新基地,及全国苹果轻简化作业示范基地和陕西省新型果农培训基地。
陕西以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龙头,在全省建立了8个苹果试验站,4个猕猴桃试验站,葡萄、梨、桃、柑橘试验站各1个,柑橘、杏李等研究所7个,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专家和国内水果方面的院士均受聘于陕西。目前,陕西果业已形成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市县技术骨干、乡村技术员构成的科技支撑队伍。
种好果,产好果,科技是关键,果农是核心。
“今年尝试把果园托管给大户!”洛川县老庙镇板胡村的王永平告诉记者。王永平家13亩果园现在是“一园两制”,去年他将7亩果树托管给合作社自己还管护着6亩。合作社每年每亩给承包费3000元共2.1万元,工资收入1.4万元。年底还将按果园面积参与合作社的分红。托管给合作社后,王永平成为合作社“中层”技术人员,平时只干些果树修剪、防病刮腐、机械锄草的“技术活”。
老庙镇镇长雷惠斌说,越来越多果农像王永平一样,感觉到单家独户分散式生产方式的制约,他们或将果园“托管”给果业大户、农业公司,或加入合作社,使新技术新品种也便于大面积推广。
洛川县委书记彭安季告诉记者,今年洛川县将通过“大户托管”“合作社托管”和“企业托管”三种模式,推动产业向现代化装备、有机化生产方式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和集团化、大市场营销转变,实现洛川苹果产业农业园区化、农民职业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
一流的产业需要一流的劳动者。千阳县探索出了“苹果田间大学”的培训方式,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和海升苹果基地,采取专家指导、利益诱导、大户引导的“手拉手”“一带十”百千万培训模式,计划从今年起,利用5年时间由专家教授带出100名苹果土专家,100名苹果土专家带出1000名职业果农,1000名职业果农引导培训10000名务果能手。陕西省果业局总农艺师陈陵江说,目前千阳县苹果田间大学已培训苹果土专家30人、职业果农300人,务果能手4919人,其中有71名果农获得果树管理专业农业技术职称。
以著名影星许晴为形象代言人的白水县苹果深入人心,但在推广矮化品种时受到阻力:果农将政府免费送的矮化苹果苗或弃之不用,即便是勉强栽上了,也不按指导的技术种植,在里面套种玉米等高秆作物。县里就组织果农去千阳等地学习参观矮化栽培技术和成果,农民眼见为实,现在90%的果农接受了这种先进的栽培方式。白水县果农曹谢虎还被邀请到美国的哈佛大学讲述自己生产管理有机苹果的经验。
全产业链是现代果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产业发展与市场销售相结合,加工与物流储藏相协调,品牌创建与文化创新相融合,陕西果业通过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获得产业主导权,形成产业引领力
伴随着一棵棵果苗在三秦大地扎根结果,围绕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产业链正在健全,并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逐步走向一体化。
走进陕西华圣果业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又红又大的苹果经过清洗、打蜡、包装后,放进采用国际先进气调保鲜技术的气调库。“通过控制气调库内氧气、二氧化碳、温度和采用国际先进的‘聪明鲜’技术处理,可将当年的苹果储存至第二年10月份,消费者吃到的苹果就像刚从树上采下来的一样新鲜。”该公司副总经理彭小强说。
除了储藏、加工,华圣公司不断拓展产业链。在产业链的前沿基地,华圣探索出了“公司+基地+会员果农”的“华圣模式”。通过“统一管理、标准、品牌、供应、服务”,打造了一个完整而闭合的大产业链,建成了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苹果供应链体系和管理系统。
目前,陕西正在扶持一批像华圣这样服务果业的龙头企业,来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优势。
早在2000年,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把果业发展纳入产业化建设范畴,对苹果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包装等进行了细致规划。
陕西被称为浓缩苹果汁“硅谷”,浓缩苹果汁产业已在教学、科研、生产、果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外贸出口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进一步促进果品加工业发展,陕西着力打造供应果汁企业专用加工果生产基地,采取流转、入股的办法,与合作社、果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果农生产加工果的积极性,提高果品企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围绕果汁企业建设果品加工园区,延伸加工产业链,由果汁加工向苹果食用品、保健品、医用品等精深加工并重转变,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的农业,必须通过健全的专业化市场体系来推动和引领。2011年,国内首家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落户陕西洛川,标志着陕西正式搭建起了大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的国家级平台。
“通过在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立物流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播、科技研发、会展交流、标准化生产示范、苹果金融和文化展示等中心,推动陕西苹果产业整体升级。依托洛川苹果批发市场,陕西苹果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模式。”高武斌说。
销售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让苹果发展得再快也不愁卖。陕西省果业局培育和引导高起点、外向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积极帮扶有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创办经济实体,提倡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园区申报原产地域保护,根据当地特色建立品牌,搭建果品品牌集群。目前形成苹果类品牌在洛川、白水、旬邑、礼泉等地,猕猴桃类品牌在眉县、周至等地的格局。同时,推动果品品牌融合发展、互补发展、错位发展,并以企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店、办网、联园”,建设陕西水果品牌店,并通过推介会、展销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开疆拓土,助推果品互联网贸易和大宗果品贸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从事网上营销的果品企业已达379家。去年4月,陕西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评审,全方位推广“陕果”品牌,这将大大促进果品生产标准化,贮藏、运输、销售冷链化和果品电商品牌化。
在礼泉县,有一个苹果交易的“夜市”,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西安、咸阳等地的上千家苹果零售商来到县城东关农贸市场批发时令鲜果。一个小小的礼泉,就有406家果行门面,果农开始向果商转变。全县至少有3万多名果农除了经营自己的果园外,还当起了收购、外销的果商。史德镇雪村村民窦伟超告诉记者,他这几年每年要拉两三次苹果到外地销售,已走过了兰州、西宁、银川、昆明、武汉等地。卖一车苹果能得2000元左右的利润,同时也收集了信息,增长了见识。现在的礼泉成了陕西其他县区乃至西北地区苹果销售的最大集散地,年吞吐苹果总量达到25亿公斤。苹果收入在全县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例分别占到70%和85%以上。
“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综合效应显现——
发展现代果业,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陕西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城乡发展难题的有力突破口,更是果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的深度发展,果业已成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改善生态的重要载体
在陕西农业发展史上,恐怕没有哪个产业能像果业这样,对“三农”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苹果产业为例,陕西全省800万从业农民,43个苹果基地县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达6000元;洛川、宜川、黄陵、宝塔、凤翔、印台、眉县、周至等县的果农人均实际收入超过万元;还有众多依赖苹果产业而生存壮大的贮藏、运输、加工企业。
铜川市耀州区水峪村老支书杨振仁有一本“老账本”,记录着苹果对一个果农和他的家庭带来的变迁。账本显示,1991年,杨振仁家4亩果园毛收入为2206元,到1997年达到6000元;2008年,规模扩大到8亩的果园,纯收入已达35739元,2012年纯收入则达到91360元。这连续、细致、丰富的账本是一个缩影,真实反映陕西果业发展壮大对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作出的突出贡献。
陕西苹果“西进北扩”所涉及的县,大多数是国家扶贫重点县。通过果业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位于黄河岸边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宜川,36万亩果园成为县域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增长点。现在,全县苹果总产值2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苹果收入2.47万多元,来自果业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2.5%。
随着果业发展强大,果业产业链条也不断延长,有力带动了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使果农在流通环节和中介、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领域增加劳务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益。
在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柑橘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我国最北端生产柑橘之地,城固县把柑橘作为农业骨干产业,二三十万人依靠种植柑橘为生。全县柑橘总面积达22.6万亩,年产量25万吨,产值逾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城固县橘园生态观光园每年就能吸引约50余万人次前来观光、休闲,综合效益达30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近年来,陕西省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大量涌入果业,果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果农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家庭教育得到极大改善,果业重点县、镇、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加速推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目前来看,延安市最具城乡统筹发展条件的,是南部有苹果产业或者形成产业集群的农村。”延安市市长梁宏贤告诉记者。
产业的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强力推手。太阳能热水器、电磁炉、高清电视、进口农机等走进农家。宜川县丹洲镇东庄村果农,去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20户,20万元以上的有176户,205户果农在县城买房,70%的农户有小轿车。物质生活改变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也随之改变。
在洛川县黄章乡方厢村,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楼房足以显示出当地农民的富庶生活。“过去开荒种粮,尘土飞扬不见粮;如今栽树种果,花果飘香住新房。”果农贺树昌感叹这些年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生活变迁,“黄土高原种苹果就是走生态文明之路。苹果绿了荒原,富了农家,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减少了风沙。”
同行的陈陵江告诉记者,苹果园是很重要的碳汇生物群,每亩成龄果园一年可制造碳水化合物约530千克。陕西1000万亩苹果,可增加森林覆盖率3.2个百分点。果业的发展正在为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绿、添彩,正悄然改变着陕西的生态环境,为荒山野岭披上了绿色的“围巾”。
打开陕西果业发展版图,自北向南,大大小小的红枣产业带、苹果产业带、猕猴桃产业带、柑橘产业带等分布其间,编织起一张密集的现代果业致富网。相信陕西果业定不负时代之托、农民的期望,在富民强省的道路上闯出一番更为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孙林申保珍肖力伟李丽颖胡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