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目前农业的高速增长多依赖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由此给农业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农业的发展不一定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者可以兼得的关键便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有利于促进“四化”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容。在“两型农业”目标的引导下,加快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与组织化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面临着不少挑战。主要有:第一,新技术采纳受阻。有竞争能力的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缺乏竞争力的老人、妇女与儿童,他们文化程度较低,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难以按照理性与效率原则采纳新技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进。第二,耕地抛荒现象逐渐显露出来。在湖南省的不少地方土地租金很低,甚至不少地方不需要租金。即便如此,区位、水利等条件较差的土地依旧无人耕种。第三,农业用工成本逐年上升。调研发现,农业劳动力成本随着劳动力转移而上升。在农忙季节,由于劳动力的不足,雇工难成为了种植户的一大困境,在双季稻主产区有部分农户家庭由于劳动力不足只种植一季稻。第四,面源污染现象严重。非农收入提高,用于购置农资的资金增多,小户的环保意识不强,加之其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决策目标,在施肥、防虫等方面相比大户而言,投入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上述诸多因素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农业竞争力减弱。
农村的土地流转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良好选择,土地流转后形成了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能够为农业技术采纳提供良好的平台。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越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也越大,同时大户也越容易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土地集中在大户手中,实行机械化操作,节省劳动力投入量。同时大户追求稳产,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多,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在化肥、农药等使用方面较为科学,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通过把土地资源配置到最能够有效使用它的主体手中,才能达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专业化生产伴随着规模化经营而得到扩展。在土地流转之后,形成了一大批农业专业生产基地,不同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而农业科技创新促使了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同时科技成果的运用要求农业生产主体发生一定的转变,由分散走向集中,进一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在规模化、专业化农业生产基础上,构建“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种田能手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提供组织依托。农业生产决策的外部性进一步展现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目前大多数农户从事农业生产仍然是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投入来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发展在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现实背景中凸显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生产体系建设中,一方面,构建两型农业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同时构建农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在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对生态安全给予足够重视,通过精准农业把政府的产量目标与农户的收入目标充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构建农村信息化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产品市场不够发达、交易成本较高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完善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农业生产提供后续支撑力量。无论是何种生产体系的建设,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均有利于其发展与完善。走专业化、规模化与组织化的农业发展道路,进行农业的精细化、机械化耕作,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整合到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大户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中,是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经济增长与资源日益稀缺、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激烈冲突下,在中国农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时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缓解资源存量的约束及改变中国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需要树立多重目标,探索有效路径。陈文胜研究员的《论大国农业转型》一书紧扣时代主题,其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正探讨的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与发展方向。从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两型社会”发展转型的多重目标为逻辑起点,从农业的增产、优质、高效与生态的现实目标角度出发,探索出基于“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转变、以两型农业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转变及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的中国农业转型的现实路径,同时以制度创新来保障农业“两型”的转型。全书站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全面新颖的分析框架,对农村改革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而为进一步的实践提供了系统性地参考。
(作者赵海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