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机农业最早出现在中国,拥有4000多年历史。”2日,中国有机农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罗正荣一语惊人。“虽然起步早,但发展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投资周期长、生产效益低、“假有机”迭出等诸多难题一直困扰着这个产业。
有机、绿色、无公害,这是常常挂在消费者嘴边的三个词。而今,无公害和绿色虽然保障了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求,但真正的有机农产品时代还远没有到来。
“食”面埋伏倒逼有机农业
“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工业化,化肥、农药和激素大量使用。如今,我们已陷入‘食’面埋伏,吃的喝的都有安全隐患。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已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更应该从源头上重视并解决这个问题,少用农药、化肥的有机农业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些年,罗正荣教授一直从事有机园艺、有机农业的教学和研究。
“其实,有机农业不是新面孔,我们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罗正荣说,1909年,美国农业部一名官员专程到中国考察,高度肯定了中国的可循环农业,还为中国农业著书——《四千年的农民》。上世纪早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发展“有机农业”。
然而,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探索发展有机农业。根据国家认监委的数据,我国有机种植面积约为128万公顷,占全国农业耕地面积的0。95%,高于全球0。86%的平均值,而发达国家这一比值普遍在5%以上。
根据《中国有机产业发展报告》估算,目前我国有机产品包括蔬菜、茶叶、蜂蜜、畜禽产品、加工产品、中药材和纺织品等100多个品种,2013年我国有机产品销售额约为200亿元至300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5%到8%,是继美、德、法之后的第四大有机产品消费国。
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难
2日中午,天门“树莓第一人”黄远超早早赶到会场,向有机农业专家和学者取经。
2006年,黄远超开始投身有机树莓产业。“树莓种植门槛高,对土壤和气候要求十分严苛,全程不能打一滴农药。”黄远超说,他将6000多万身家全部投入了树莓产业,并举债数千万,通过八年的反复试种,才看到收获的曙光。去年底,他的有机树莓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试营销,订单供不应求。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有机农业对生产环境要求严格,这是每个生产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我国,有机认证却是困扰他们的另一个难题。
去年8月,湖北虾乡食品公司负责人刘军,委托一家专业机构进行有机认证。“整个过程相当繁琐,土壤、空气、水源、投入品等都要进行严格检测。”因为检测周期长,刘军要等到明年才会有结果,“能不能通过检测,我心里还没有底啊。”
无独有偶,虽然通过了有机认证,但鄂州菁禾农业费了不少周折,主要原因就是程序繁琐,费用太高。
罗正荣教授认为,有机认证程序严格,但是现在的监管存在一定的问题,自称是有机产品的繁多却少有官方认证,相关标示多而杂,不利于辨识,需要改善。
既考验耐心,更考验良心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长,国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今年,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将达约500亿元。
这些年,各路资本大鳄争先恐后进军有机农业,投资热潮此起彼伏,一时间,满世界都是“褚橙柳桃潘苹果,京东大米网易猪”的传说。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链上的任何一环,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不是一般的生产者所能应付的,微小的规模与产业链上的巨额成本存在矛盾,能扛得住的资本很少。”一位业内人士认为。
湖北中绿有机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周胜利告诉记者,投资有机农业至少需要3至5年,才能产生效益,5年后才慢慢有回报。
“有机农业不乏造假者,除了最初就打算造假以追逐高利润的,还有不少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后,发现前期的高投入和后期盈利空间不成正比,处境越来越尴尬,最终铤而造假。”周胜利说,有机农业能否健康发展,不仅考验生产者的耐心和良心,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让“假有机”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