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耕耘白山松水间——吉林省美丽城镇建设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04    来源:新华社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数百年前,一批批怀揣梦想的人越过柳条边,一路闯到了关东的沃土,唤醒了一片静悄悄的山水。一代代生息繁衍,风雪变换,原始落后的垦荒时代早已过

      数百年前,一批批怀揣梦想的人越过柳条边,一路闯到了关东的沃土,唤醒了一片静悄悄的山水。一代代生息繁衍,风雪变换,原始落后的垦荒时代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高大林立的粮仓、窗明几净的村庄、欣欣向荣的城乡……
     
      今日的吉林迎来了真正崛起。美丽城镇林立,生活在变、理念在变、面貌在变。勤劳质朴的吉林人正在勾画出一幅美丽城乡的壮美画卷。
     
      远去的青山绿水
     
      老辈人眼中的吉林大地,山青、水美、地肥。“抓一把黑土能攥出油”“插根筷子能发芽”形象地概括了当年这里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的东北原生态。
     
      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长白山林区自建国初期以来,已经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亿立方米以上。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对吉林独特的恩赐。吉林省的粮食单产、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和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的美誉。
     
      时光飞逝,吉林省的生态环境在过度的索取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东部山区的原始森林面积急剧缩小,十多个森工局在深山老林里伐木丁丁,也逐渐形成了分布在山林内部的一个个村镇:中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出现了黑土层越来越薄、化肥越用越多、土地板结现象;西部地区从水沛草长退化到“风沙干旱碱”肆虐,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就是真实写照。
     
      建国以来,吉林在石化、汽车、钢铁等工业领域为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作着贡献,工业基地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吉林广阔的农村和城镇,先生产后生活,创业之初的痕迹随处可见。
     
      “原先是先生产、后生活,多数职工住宅是半永久式土木结构住房和砖木结构住房。随着时间的推移,40%以上的住宅变成了危房,形成了大面积的棚户区,林业职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说。
     
      随着“入世”,曾经辉煌过的吉林农业面临着一大堆难题:农产品大量积压,市场地盘收缩,农民增收缓慢,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老厂矿风光不再,棚户区里难题一大堆,城市面貌改变乏力,城镇化率止步不前。
     
      吉林咋整?城镇建设寻路何方?
     
      黑土地重现生机
     
      痛定思痛,吉林决定给自己开几副“药方”。
     
      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缩小城乡差距。2013年,吉林省提出特色城镇化建设,启动实施22个示范城镇建设,突出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
     
      冬季的东北天黑得早。下午5点,吉林省镇赉县架其村82盏太阳能路灯逐渐亮起来,照亮了刚刚拓宽的新街路和艺术栅栏。“到处亮亮堂堂的,心里也敞亮多了。”村民孙世军说。而几年前,架其村还是鸡鸭满地跑、牲畜满屯窜、垃圾随意放的景象。
     
      架其村正是吉林省万村千乡面貌转变的其中之一。吉林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全省各地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人畜分离、安全饮水和绿化美化村屯等活动,农村环境有所改善,部分村屯已经达到了环境整洁、优美宜居的标准。
     
      “药方”见效了,发展活力悄悄注入了白山松水。
     
      吉林省近年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科技推广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民走向富裕;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带动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的城镇化发展。
     
      在吉林省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注重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振兴,突出产业优先。而产业发展,正是吉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素有“吉林小江南”美誉的吉林省集安市,“大旅游”成了城镇化的催化剂,全市已发展乡村民宿800余家,餐饮服务单位70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带动就业5万人以上。很多农民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发展不能忘本。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割裂文化传承,不违背经济规律,不影响社会和谐。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曾指出,推进城镇化首要是让农民真正受益、感到满意。重点是推进中小城市、有特色的城镇的建设;特别是生态城镇化方面,既要合理进行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又要体现低碳和生态宜居的要求。
     
      行走在美丽之路
     
      “小富即安”是很多东北人的经典自嘲。“三个月种田,三个月干闲;三个月耍钱(赌博),三个月过年。”这是过去东北老一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赚点小钱够生活,何必再受苦和累?
     
      长期以来,电视、酒桌、麻将,是不少东北人冬闲时雷打不动的“老三样儿”。东北农村冬天习惯“猫冬”,发展的思想也似乎被冻僵了。
     
      在今天的吉林人心里,这些过了气的老思想没有了立足之地。
     
      站在绿油油的田地里,通榆县乌兰花镇种植大户刘文波异常兴奋。因为不久前,他和“电商”签订了合同,他种植的农产品全部被纳入“原产地直销”计划。不但保证了价格,而且秋天由“电商”直接收购,自己再也不愁卖了。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实现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通榆县县长杨晓峰告诉记者:“今后将重点打造一乡一品,形成千村万店,结合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帮助农民融资,让更多的农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农民开网店,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曾经闭塞守旧的吉林农民正在张开怀抱拥抱互联网,拥抱未来,“人的城镇化”从空口号变成了看得见的幸福,成了吉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
     
      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朝鲜族聚居地、萨满文化传承地、高端制造业聚集地、旅游观光目的地……这既是吉林省手里握着的“特色牌”,更是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
     
      省委副书记、省长蒋超良表示,吉林省在推进城镇化的各县(市)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调整和完善县域发展各类规划,体现各自优势和特色,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
     
      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美丽之路,吉林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根据全省人口布局、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力争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全省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如今,吉林全省正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现代化美丽县城建设的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提升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好家园。
     
      美丽城镇图景初显,大美吉林就在眼前。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1870.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