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西业已成长为一个长江之滨的重镇。华西的带头人不断探索着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带动周边和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华西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走出了村域,创出了品牌。一是建设“大华西”。2001年开始,周边的20个村先后并入华西,总人口超3.5万人,面积超35平方公里。“大华西”实行“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把“共同富裕”提升到“共同发展”的层面。二是实施“扶贫战略”。1994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的支持下,华西启动了“到2000年,帮助西部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的扶贫计划。到2006年,华西村又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工程,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层党组织开展互学交流活动。至今,已为全国培训基层干部超30多万人。仅贵州一个省就举办了56期培训班,培训干部1.1万余人。
在“付出”的过程中,华西收获更多。华西扶贫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伴随转型发展的十多年来,扶贫培训越做越大,品牌越做越响,华西精神越传越远。在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压力下,华西的实践与思想不断给人们提供有力的示范。华西品牌依托服务产业作出新的增长点,实现由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身,印证了老书记说的“诚信也是生产力”。吴协恩说:“我们重视培训,就是注重品牌带动,这传递的就是共同发展的真谛。哪怕来的一万个人中有百个、十个理解了,也值得。”吴协恩对社会上各种兼职邀请“只取一瓢饮”:担纲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长。他说,我不能只是挂名,必须真干。
吴协恩告诉我们,他1986年从部队回村时,梦想着要为华西赚5000万元,让村里人过得更好些,让老父亲轻松些。2003年当选村党委书记时,不仅华西面临转型,他自己的思想也经历了重大转折。他说,我们这代人仅靠埋头苦干不行了,再像以前那样经营企业也不行了,一定要把老一代的思想引导能力传承下来,也就是既要有胆量,更要有胆识,要靠“智”来赚钱。有了这样的转变,我们才在转型中先行了一步。
老书记总结华西转型十年经验,又提出了“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在2013年最后一次他给村民代表的讲话就是:不讲“山海经”,关键“三正经”。他希望华西人今后要大念特念质量经、诚信经、生态经,把华西打造成“百年老店”。华西能不能打造成百年老店呢?“华西袜业”用质量让濒临倒闭的百年老袜厂享誉国内外;“华士酱油”这个有16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华西人手中得以传承;龙砂山下“大石湖”、“金车银轴”、“银百合”、“藏兵洞”的文化传说在今天的华西得以与青山绿水同在。坚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负责,坚持对历史经验的尊重理念,坚信对诚信品牌的推崇态度,华西就有能力打造“百年华西”。今年初,吴协恩对村民承诺,在今后五到十年中,不用华西一分钱,充分利用“华西村”品牌及相关无形资产,完成30亿元的效益。
共同发展,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共同发展,更是一个村庄与全社会的共同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吴协恩抓住每次交流讲课的机会,传播华西的转型观。转型往哪里转?一是数量向质量转,二是体力向脑力转。转型先要转理念。不是这个行业转到那个行业才叫转型,也不是都搞高科技才叫转型。传统产业做得可持续,也是成功的转型。转型不是转给人家看的,是要让人民过上更踏实的好日子。转型要因地制宜,转得太快,把村民都转失业了,那谁都会转,转型目的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要解决的是由数量创效向质量创优的转型,要实现脑袋比口袋更富有。过去华西的发展,主要是如何紧跟中央政策结合实际的问题,所以是自上而下地推动。今后华西的创新,将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产生,因为绝大多数的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中。
转型后华西将是怎样的?吴协恩提出了“八化”新标准:环境营造生态化,社会管理和谐化,文化娱乐健康化,教育引导长效化,行为约束制度化,修养提升素质化,诚信打造品牌化,价值认同包容化。他将老书记当年提出的“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社会主义“土标准”全面提升,这是“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全面的“规范化”,也标志华西的社会管理达到了建设法治社会的高度。
依法治村治企,把法治精神融入社会管理细则
依法治村,依法治企,是华西发展的基本经验。50年来,他们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全面提高村务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吴仁宝说,说华西是他说了算也对,但他是“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而老百姓听谁的?听法律的。这就是华西的“人管制度,制度管人”的管理体系。2011年5月,吴仁宝在中组部举办的全国社会管理典型经验宣讲会上以“创新科学管理,建设和谐华西”为题做了典型发言。“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是华西经验的精髓。科学的制度就是华西不断建立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三制”——体制、机制、建制(班子)。
一生做村支书的吴仁宝对社会管理体会很深,他曾经说:“农村发展经济,一定要凝聚人心,一定要有严格的制度。现在整个农村社会值得去研究,一盘散沙,有人说农村要什么制度不制度。我说,如果没有制度,老百姓苦的还是苦。因为没人管了,有本事的出去了,没本事的就在社会上游荡了。华西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华西有好的制度、好的机制、好的班子。”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他反反复复地强调华西的特色“三制”。他认为,50年来华西之所以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得益于我们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三制”:一是体制。既有“一村两制”、“公私合作”,又有“村企分开”、“一分五统”。二是机制。始终遵循“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的分配方式,坚持“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经营机制,激励与制约结合,既保证了个人富,也保障了集体富。三是班子(建制)。现在的班子不仅领导有方,真心为民,而且“老中青结合,文武将双全”。
靠“三制”,华西管出了一个好班子。华西干部标准是“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能”: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进能出。“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吴仁宝对他选择的新班子很满意,因为吴协恩接班以来,政治觉悟过得硬,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得到公认。特别是在品牌运作上,不仅为华西村保持了美誉,而且把无形资产变成了有形资产,让有形资产不断增值。近年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使华西发展抢占了先机。
靠“三制”,华西形成了良好的风尚。华西坚持民主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是做到了把事项都交给老百姓讨论,实现民主集中。包括书记做的重要报告都要开班子会请大家讨论是否符合实际。2001年,华西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周边20个村纳入大华西共同发展时,也是达到了户户签字同意。2010年底,华西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又组织村民参与了“新市村”的规划认证,并签字表决。华西有固定的“党员联户活动”。村党委还办有《华西月刊》、华西网站、微信等民意平台。对新修改的《村规民约》,全体村民签字通过,并表态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鉴于此,吴协恩提出,转型时期要强化人的转型:过去我们经济确实高速增长,下一步两个文明一定要一起抓,要同步发展。经济慢一点怕什么?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而矛盾越来越突出呢?因为发展过快以后,出现了体制机制包括法治建设跟不上的问题,积累到非治不可再治,又造成被动。我们最大的希望是科学发展,健康发展。老书记为什么坚持“三制”?就是科学的体制机制加班子形成一个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稳定结构,它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都成为华西梦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说:“吴仁宝同志用生动的语言传播科学发展观,用成功的实践说明科学发展观。”
上个世纪80年代,华西村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党务、村务、厂务“三公开”。现在,扩大到干部的收入公开,干部的位子“开放”。吴协恩提出,“不要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要多数人监督少数人”。根据民主测评结果,“合适的人要请上车,到站的人开心下车,坐错的人要换辆车”。他说,既要管好干部,又要教育好干部。管好干部光靠自律不保险,要靠制度与自律“双约束”。而制度的建立要有度,要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比如公开干部收入,这是保护干部的新制度。其实群众不怕你多拿,就怕不知道你拿了多少。时间长了他就不信任你了。过去我们穷,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富了,为什么矛盾反而更突出了呢?所以,经济越发展,越要体现公平性,寻求新的和谐点。而制度建设,既要民主,更要体现法律精神。你公开了他的收入,还要保护他的权益。我们华西在村规民约上怎样结合依法治国进一步完善,这将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华西永远在路上。吴协恩说,华西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在“三个依”:依法治村、依法治企、依规治党。对此,每一个华西人都有责任!责任就体现在信仰法治,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融入到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大家努力营造依法治国环境,反过来也必将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稳定。
在华西漫长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只要中央有新文件出台,吴仁宝都要组织干部逐句对照学习找差距。他总是说:这点我们做到了;这点我们已经领先了。参加了四中全会文件讨论过程的吴协恩对记者说:依法治国,我们华西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