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村集体无力维护的荒山,经过“红娘”牵线搭桥,找到有实力的“夫家”经营,就会变成生态绿洲;一片本来没想着种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田地,有人带着拜帖来求,转身就能增值几倍。这并不是传奇,而是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在促成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扎扎实实做出的事儿。日前获悉,成立正好4年半,市农交所促成的农村土地流转已经超过200笔,成交金额已经达到12.27亿元。
从“私订终身”到“明媒正娶”
不久前,门头沟区王平镇安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安国章代表598位村民,在500亩荒山合作协议书上签上了名。这块500亩的深山荒地,通过竞价,拍出了逾千万元的租金。
“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安国章还有些晕乎,不敢相信。
当年,市农村产权交易所用门头沟区做试点,交易平台刚成立1个月,安家庄村的荒地就来了3家投资方考察。“价高者得”是最简单的竞标原理,安家庄村的荒地最终“嫁”给了出价最高的投资方。
“农村产权交易所就是媒人;原来农村土地流转多是村集体一支笔,相当于私订终身,而上了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双方就能‘明媒正娶’了。”市农交所总经理韩琨说。
这样的“明媒正娶”可不简单。一块农村土地的使用权能不能转让,要先经过村民投票;村集体要拿着投票通过的证据,向乡镇提交申请;等到乡镇同意了,才会显示在区县农交平台上。而区县的交易中心还得对所有材料进行审核,再报给市里挂牌。
在这样的流程下,要想“私订终身”实在太难。韩琨说,交易所在网络审批系统上给政府的主管部门预留了端口,不论是已经成交或正在审核的项目,政府主管部门随时可以看到,发现问题随时可以叫停。
“这套程序听起来麻烦,但为了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这是最有效的办法。”韩琨说。
从“深藏闺阁”到“女婿上门”
从2010年4月市农交所成立,到现在已经有4年半时间。全市有多少个区县已经开始“明媒正娶”了呢?
最近一段时间,昌平区一块看上去不起眼的荒地,引来了很多不同业态的经营者来“凤求凰”。
一位来自石景山区的摄影师最早看上这块地。另外一位,是正在给自家连锁餐厅找农地的餐馆老板。还有一位,是打算将自持的新培植技术找地儿试验的创业者。
这3位竞争者都想当“上门女婿”,痛痛快快地打了竞标的诚意金,就等着“迎娶”这宗虽然面积小、但利用率很高的土地。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4年半里隔三差五地就会上演。原本“深藏闺阁”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直接被搬上网站和手机报,关注的人第一时间就能查询到最新信息。
数据显示,市农交所已在13个涉农区县设立了分支机构,办公地点均设在区县经管站或农委内。其中,平谷、怀柔、密云、门头沟等4个区县均配套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与农交所业务进行对接,农村产权交易工作与政府主管单位实现了联动。
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也实现了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鉴证、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平台建设,全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从“丰厚聘礼”到“丰厚嫁妆”
走进深秋的怀柔区宝山镇超梁子村,已经看到山叶泛了红。承接这片山林的人,还会在山上补种更多秋日赏叶的树木,放养麋鹿、兔子。
原本,超梁子村山嘴沟里有着4700多亩山场,紧挨着的杏树梁、北沟、小苇沟还有110亩耕地。这些山林和耕地,被一家打算经营休闲旅游和会展的服装公司看上了。通过市农交所,村集体和企业双方一碰,立马看对了眼。改造后如果能运营起来,村里人的就业、农家乐生意也就都跟着起来了。
在市农交所这个称职“红娘”的推动下,四年半来本市8个区县累计成交农村产权交易项目209笔,成交金额已经达到12.27亿元。
这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流转项目162笔,涉及土地4.34万亩,相当于将近10个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而通过电子竞价方式成交项目中,最高溢价率为117%。“聘礼”翻了一倍,村集体的资产也跟着增值了。
“市农交所的网上平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汇集地,北京的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了示范效应。”韩琨说。
为了让更多村集体的资产增值,市农交所已经给39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做过专题培训。全市1000多个村的资源信息,已经全都被收集;而“鹊桥”另一头,3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有了意向,想找合适的农地承包发展产业。
“双方都有意,那就下聘礼;村集体产业增值,就会更有实力去维护山林。”韩琨说,未来再“嫁女”,“嫁妆”更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