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德福兄闲聚时,得其馈赠由他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其实,对此书我已有耳闻。6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在序言中,陈锡文对广德福较早提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概念框架表示赞赏,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城镇化,我想到的更多是具体实例。而本书则是作者在多年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上,在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关键,农业产业化是支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是标志,农民民生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是目的后,结合中国实际,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概念框架,力求从新的视角重构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理论体系。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分别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论、框架基础和创新,理论框架构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本质与哲学分析,要素配置与动力机制,发展评价与动态监测,中外城镇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中国城镇化道路与模式选择。这里既包含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层面的解读分析,也有相关理论的实例分析,以及中外城镇化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等。
本书的体系结构展示了作者逻辑严谨的研究框架,作者创新采用“研究背景→基础研究→应用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技术路线,并融入其对城镇化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观点,见解深邃。
本书与其他有关城镇化的理论书籍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中国特色城镇化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具有特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本身就是对经济学的新发展。它更多地关注城镇化的内在规律性,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现行制度结构的作用机制和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第二,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其与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发展路径与配置机制以及城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独特方面。
第三,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以产业、城镇体系、城镇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城镇文明形成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以城镇发展协调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过程。
作为一名对中国改革事业充满热忱与抱负的学者,也作为我国“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探索者、现在农业部担任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负责工作的政府官员,广德福同志一直在观察、思考,分析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观点与对策,使得该书不但理论上有创新,而且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践上也见解独到。
在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业已发布的背景下,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体系进行梳理、重构和研究,并以此构建一套全面反映中国特色城镇发展真实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特别需要一种细密分析、缜密思考的静气,而本书就是这样一部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回味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