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国家,防治病虫仍然需要使用农药来控制危害,每年虫口夺粮1800亿斤以上,约占粮食总产的16%。这其中,现代植保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亮点突出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病虫绿色防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举措。
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探索病虫防控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提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能力,2014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建立218个示范基地,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通过示范,取得如下成效:
集成一批技术模式。各地因地制宜集成了适宜不同作物、经济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农药减量控害显著。示范区降低化学农药用量20%~30%,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敌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节本增效显著。示范区亩增产8%以上,节本增效150~200元,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示范带动效应显著。2015年,拟在全国建立示范区538个,示范面积920万亩,辐射带动7160万亩;要求各地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元主体、专业服务”的原则,建立一批示范区、集成一批适用技术、培育一批实施主体,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展示全面推进
我国是一个农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国家,防治病虫仍然需要使用农药控制危害,而这些农药主要通过植保机械来喷洒。因此,推广高效植保机械、抓好精准施药是植保部门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加强现代植保建设,大力推进植保装备现代化,提高了重大病虫防控能力和水平。
为全面推进我国新型植保机械应用与推广,解决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困难的问题,2014年7月9~10日,全国农技中心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共同在吉林省四平市举办新型植保机械防治玉米病虫害技术培训活动。活动现场展示了引进的MAZZOTTI大型高地隙玉米田专用喷杆喷雾机、国产的3WX-1200G玉米田喷杆喷雾机以及江西天人公司的有人驾驶直升机、江西康邦无人植保机等新型植保机械。参加培训的人员普遍反映,新型植保机械是解决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装备,对提高玉米病虫防治效率、防治效果、增产增收意义重大。
2014年8月5~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办水稻田植保机械使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现场展示了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6种水稻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4种无人植保机、从日本引进的2种水稻田自走式喷雾机等共20多种水稻田专用植保机械,让专业化防治组织和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水稻田植保机械的作业性能与效率,用现代化的植保装备全面推进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
随着现在可进入玉米田、水稻田作业的植保机械以及农业航空植保的发展,加上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力度不断加大,玉米病虫害、水稻病虫害防治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成效显著
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农技中心共在15个省举办了627场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27830人,发送《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挂图》31020份、《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培训手册》33780份、安全施药防护衣2.9万件、防护面罩2.5万个。
2014年5月7日,全国农技中心、陕西省农业厅等单位在陕西省礼泉县举办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启动仪式,帮助农民提高安全科学用药水平,更好地防治病虫危害,保障农业丰收。礼泉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代表500多人参加了培训。
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开展了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为交流经验,研讨对策,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开展,2014年9月16日,全国农技中心与植保(中国)协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海南省琼海市联合举办农药安全科学使用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培训活动。来自农业部、环保部及13个省(区、市)植保站(农技中心)和农药企业及有关单位代表共120多人参加了培训。
与植保(中国)协会合作在海南省琼海市、定安县和文昌市组织20场培训,每场50人参加,共有7家国外农药企业和1000名农民参加了培训活动。与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组织江苏、安徽、山东、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开展安全科学用药技术宣传与培训602期,参加培训人员26130人。与河北威远公司、科赛基农公司开展杀菌剂、除草剂新药剂品种安全使用培训5场,参加培训人员700人。
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安全科学用药技术水平和田间操作技能,改变了农民不合理的用药行为,控制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取得新进展
2014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河北、江苏、河南、广东等20个省8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棉铃虫、小菜蛾等10多种重大病虫的30多种田间常用药剂开展了抗药性监测,并发布抗药性监测公报,指导各地科学用药开展防治。
据监测,水稻褐飞虱、二化螟抗药性快速上升,棉铃虫、棉蚜抗药性持续偏高,小菜蛾抗药性令人堪忧。
根据此结果,专家建议:要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严格限制吡蚜酮、噻虫嗪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在广东、云南、海南等地区每季蔬菜每类作用机理的杀虫剂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防治褐飞虱,暂停使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小菜蛾。
全国农技中心在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广西5省(区)建立了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在河南、山东两省建立了棉花、小麦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在天津建立了蔬菜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通过开展抗药性监测及轮换、交替用药等措施,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此外,全国农技中心强化了抗药性监测技术培训,目前,共开展了抗药性监测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技术人员400多人次。
病虫害综合解决方案引领防治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力度加大,种田效益增加,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雇工难成本高;病虫害发生变化,特别是水稻主产区病害问题突出,农民尤其是种植大户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需要防效高、持效期长、安全环保的农药品种,要求药剂对病虫草防效好、省工、省药,而且壮苗、增产、增效。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全国农技中心与有关单位试验示范和推广作物病虫综合解决方案。作物病虫综合解决方案就是以作物为主体,针对当地作物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持效期长、安全环保的药剂品种,采用合适的用药技术,采取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综合解决病虫草鼠害,达到防效高,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用工成本,增产、增收、增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从2009年开始,全国农技中心与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首先在水稻上开展病虫草害综合解决方案试验,开创了我国作物病虫害综合解决方案的先河。并在2010~2014年组织南方稻区和东北稻区16省65县实施“水稻病虫草害综合解决方案”项目。通过对江苏、安徽、广东等12个省(市、区)的23个项目重点县(市)试验示范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病虫草害综合解决方案,比农民常规用药区,每季水稻减少用药1~3次,平均减少用药量76.46%,平均每亩增产稻谷75.4公斤,增产15.7%,平均每亩增收207.23元。达到省工、省力、节药、节本,增加产量,增加收益,提高稻谷品质的目的。
通过作物综合解决方案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创新病虫防治用药模式,引领了科学用药发展。
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打造美丽田园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投入品,农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长期大规模使用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农村、农田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然而,在我国,受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自防自治的模式影响,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模式和完善的运行体系及明确的法律法规,实行起来较为困难。
近年来,国家加快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广西启动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围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进行了实践,并探索建立低成本、能推广、易见效的长效回收处理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3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活动提出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项任务和“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四大目标。作为三大行动内容之一的“清洁田园”,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作为自治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重要民生工程,以减少农药废弃包装物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清洁田园取得阶段性成效,回收处置模式基本形成。活动实施以来,广西共清捡田园面积26.3万公顷,清捡田间废弃物22022吨,统一运送到具有有毒有害物体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了无害化销毁,推广清洁技术面积达28.59万公顷;初步形成了适合当地实情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
通过广泛宣传、示范带动、逐步引导,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项目以现金回收、奖励奖赏等方式,鼓励农民群众主动清捡废弃物,不仅实现了废弃农资及包装物的集中管理,而且逐步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随意丢弃废弃农资及包装物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切断了有毒残留物对农田土壤及水体的侵害,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清洁田园效果突出。
(本版稿件与图片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