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怎么发展?活化生产要素、以地生财是重要途径。“土地流转代表着农业发展的需要,代表着农村的活力,代表着农民的财富。”历城区农业局局长樊庆德说。近年来,连接济南城乡的历城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规范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用土地流转支撑城镇化发展,用城镇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区流转土地面积达18万亩,占全区面积的36.7%,规模全市领先。其中,流入合作社面积87116亩,流入农业龙头企业面积59632亩,全区土地流转呈现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局面。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历城区虹禾谷农业观光合作社是南部山区一家以发展绿色观光农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站在生产基地内,让人无处不感受到这里的“新、奇、特”。“我们合作社目前已经流转了750亩土地。把土地流转过来集中管理以后,种植标准也就上去了,我们的基地还获得了‘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的荣誉称号。”合作社负责人杨晓燕说。
在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已难以承载新品种、新技术的当下,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格局,离不开适度规模经营。历城区坚持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来指导农村土地流转,立足本地农业经济特色,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多处成方连片的优质农业产业片区,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农业品牌和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现在已发展特色产业85个。历城区北部唐王、董家、临港等街镇依托土地流转,发展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唐王初荷蔬菜、大唐果品、柿子园蔬菜等主导产品,规模化的蔬菜产业正在崛起。南部山区立足山区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成立了三川核桃、王家峪樱桃、藕池板栗等果品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南部山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
流转主体多元化激发活力
位于董家镇柿子园村的柿子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在带动村集体增收方面特别有一手。柿子园村有700余亩机动地,全部流转给了园区,2014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达到1564元,为村集体带来的经济收入超过11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里的水泥路、自来水通起来了,村民生活更便利了。
推进土地流转进程,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力,让农民受益,为农村添活力。历城区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工商资本、培育种养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发展。
提升农民素质促增收
横跨董家镇及郭店街道的光合园林花卉苗木基地,土地成方连片流转面积已达5300余亩,成为近年来省城近郊土地流转面积之最。“这片地虽然面积不小,但工作强度并不大。我们每天只需要管理管理苗木,中午、晚上还能回家给老人孩子做饭,两头不耽误。”园区内打工的妇女说。
“先转人、后转地”,在土地流转工作推进过程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才能让农民真正获得增收。历城区农业局积极整合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一村一技术员培训等项目,大力开展各类培训,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加快转移就业步伐。
城乡统筹推进实现和谐发展
早在2011年,历城区委、区政府就在全市率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方案》。目前,该区形成了土地流转区、镇(街道)、村三级服务网络,成立区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1个,街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3个,培训村级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365名。
从2011年至2014年,历城区政府安排资金1500余万元,用于区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区(街)镇两级做土地流转业务指导和培训;对流转期限超过5年、形成集中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并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的经营主体、村委会及转出农户,分别按照5:3:2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通过政策的制定,使土地流转工作做到有方向、有规范、有约束、有鞭策。
下一步,历城区土地流转工作将以城乡统筹推进为落脚点,实现和谐稳定发展。重点围绕“钱从哪来、人到哪去、地怎么种”这3个核心问题,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做好“两个走出来,两个走进去”:让劳动力从农村“走出来”拓宽增收渠道,让优质农产品“走出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让工商资本“走进去”,让科技知识“走进去”,吸引城市企业、人才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化,让历城都市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报记者 周历 通讯员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