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2014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开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会上表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新挑战,根本出路还是胸改革创新的思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做出依法治国的决定。我们要持续提升粮食保障能力,加大以法保障食品安全力度,简单强调一下。
创新农业生产体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的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服务提高相适应,我们要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主导,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要深入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加快承包地确权、登记、办证的步伐,实行三权包制,引导进城定居落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权。这一段对中国来说有点理解,对外国朋友来讲 有点绕口令,里面概念太多,但是在你们国家的概念里没有发展过的,但是对我们里面的两三个字有很深的内涵。加上农村改革方面围绕的土地问题是最难攻的一个 堡垒。
要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为规模经营者提供信息、技术、购销、金融、农机等全方位服务。
以下是演讲全文:
李伟:尊敬的各位罗斌,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钓鱼台我们又与各位老朋友再次相聚,而且又见到很多新朋友。一年前我们以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为主体,对粮食安全领域的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的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当然也包括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中国的农业政策、粮食政策的制定和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围绕以改革创新持续提升粮食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这一主题,继续进行深入讨论。
期待本次会议同样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演讲中指出民以食为天,是长久以来中国人所奉行的理念。我们将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充分表明了中国领导人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保障粮食的安全与供给。作为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为保障全体国民吃的饱,吃的放心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当然问题不少。
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了98%,几乎翻一倍,油料提高近6倍,水果产量提高37倍,水产品产量提高了12倍多。从1996年到2013年我国的肉类产量提高86%,禽蛋产量提高了46%,奶类提高4倍。目前,我国城乡市场上的各种产品是琳琅满目,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大大提高。
中国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是在粮食供给领域,包括其他的商品供给领域彻底改变了冷战时代以前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短需经济。现在我们在很多的商品,包括粮食农产品的供应方面,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疲软的特征,很多方面的产能是供大于求。
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大大提高,在保证数量充足品种丰富的同时,我们正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合格率总体保持在95%以上,2013年接近97%,今年前三季度为97.3%,食品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总体也保持在90%以上。
不仅在座的,这个数字对社会公布以后有些人提出了一些疑义,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因为产品质量有一个标志问题,对标准的认定高低国内外未必完全一致。当然,这个标准的认定,它的抽查或者说检查样本所覆盖的代表方面也有人会提出一些意见。但是我开始讲的这个数据是有依据的。
成绩来之不易,但必须清醒的看到在粮食与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方面我们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如何保障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新要求,将是一项长期而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种挑战:
数量需求,全社会对粮食需求的峰值还没有到来。人口总量、城镇化、居民收入是影响粮食需求总量的三大因素。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会持续增长。将共同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的总量毫无疑问不断地增加。
学术界对我国人口峰值的预测结果确实还存在分歧,但是取一个中间数,大概在14亿到15亿之间,15亿是中国人口的最高峰值。2013年底13.6亿人,按这个基础推算的话,我国人口总量在未来20年还要至少增加四千万到一亿四千万人,按照14亿的话,13.6亿增加四千万,15亿是增加1.4亿。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多一个胃,粮食需求是毫无疑问的。
以目前总体人均年消费400公斤粮食估算,人口增长就会导致粮食需求总量增加160亿到560亿公斤,区间是大了一点,上限560亿公斤是不消的数字。
城镇化我国户籍计算36%,大部分70%到80%的水平还有很大空间。研究表明尽管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低于农村居民,但是对畜产品的消费远远高于农民。城镇居民对粮食的直接和间接的消费和是大大高于农民。人口从农村迁往城镇,会增加对城市的消费总量,居民收入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将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食物的消费结构调整到位之前,收入水平提高,会导致直接口粮消费的减少。相应也会导致动物性事物消费增加,对粮食的总体消费毫无疑问是一个增加的趋势。
韩国、日本这些国家和我们中国的粮食消费大体一致,当然现在有比较大的差异性。根据他们食物消费的增长规律,大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两万美元时,食物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才基本到位。当然,这不仅仅是人均GDP两万美元的概念,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国际交流、人类活动大范围的扩展,实际上事物的消费结构越来越趋同化,共同的东西更多一些,未来恐怕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离收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总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继续增加,将处于城镇化率从50%左右到70%快速的发展阶段。处于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将是我国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时期。肉、禽、蛋、鱼等动物性食物的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粮食总量的需求必然也在持续增加。从质量需求来看,城乡居民对粮食食品的品质安全越来越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也不断提升。对食物消费的要求随之向更高层次提升。人们不满足以吃饱,进而要求质量上升,特别是关心质量安全。
但是有关我们国家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再加上一些市场参与主体和诚信方面的缺失,还有我们市场法制监督机制不完善,政府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我国食品的安全基础,如果采取一个中性的说法,我说这个基础还不巩固,说的重点是不少环境问题相当突出。
我国人多地少,需要发展集约农业,需要使用化肥投入以提高生产。但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较多的化学残留,我国有两亿多农户,40多万家食品生产的企业,300多万个食品经营的主体以及难以计数的小作坊、小摊贩,食品技术的专业性、安全性、隐蔽性强,监管部门、生产经营部门和消费者之间很难达到完全的信息对称。
从田间到餐桌,从地头到舌头,那么多的环节,我们那么大人员的覆盖面,可能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产生不小的安全事件。
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局部的问题,个性案件都有可能迅速传播,产生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令人头痛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通过加强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另外从生产成本看,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在我们国家现在可能持续减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成本快速提高,从2004年到2012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粮的土地成本年均增长达到了15.7%,高于了我们现在GDP增长的一倍。人工成本年均增长10.4%,物质与服务费用年均增长8.7%,都高于同期三种主粮生产价格7.3%的增长速度,价格增长7.3%,甚至以上的两位数。
价格差实际上形成了另外一种剪刀差,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下降,种粮的积极性也来下降。目的在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没有结束,粮食生产进程也没有结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物质、土地等费用还在增长。这些问题的刚性增长还难以靠现在的技术进步和科技进步来弥补,结果使粮食成本还将继续提高,随之带来的农民的收益和农民的积极性在相当一段时间受到影响。
目前我国粮食主要品种国内市场价格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开始出现近进口。最后开始成为我们不希望的常态,面对成本上升和进口增加的双层挤压,发展国内粮食的生产难度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讲又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从资源环境来看,粮食生产发展面临硬性约束,今年我国粮食实现12连增,这个是好事,很少有国家保持这样的粮食产品逐年提高的水平。
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很多方面,但是产能严重透支对长期来讲是个潜在的重大的矛盾。目前我国所实现的粮食生产能力中相当部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我国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远远超过合理的使用水平。
我前年到东南亚、缅甸、老挝、柬埔寨了解一下了,我们水稻化肥的量相当于我们的几十分之一,我们现在是大大超量,化肥的过量使用是突出的问题。据调查有近一半的薄膜量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了百年才能降解的白色污染。薄膜种植是我们国家农业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技术科技引进的,但是我们没有完善的回收和处理机制,白色污染将来对我们整个农田的的危害影响长期来讲是难以估计的。
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我们华北平原出现大面积漏斗区。全球拥有五千万亩的中度和重度耕地仍然继续耕种,大部分在我国农业高产地区。我国有六千多万亩的陡坡耕地,四千多万亩严重沙化的耕地还在那里艰苦的耕作,产量是极低的,地区的人为了生存,即使产量低还是在艰苦的耕种。
另外,我们还开垦了许多不可以开垦的湿地等等,这些都严重透支生态,在短中期难以恢复。不仅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粮食的质量安全,最终是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健康。
在未来得农业发展中如何去掉这些不健康的产能,促进农业资源休身养息,又不使粮食减少,这是我们农业大国的一个重要挑战。
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新挑战,根本出路还是胸改革创新的思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做出依法治国的决定。我们要持续提升粮食保障能力,加大以法保障食品安全力度,简单强调一下。
创新农业生产体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无论是应对粮食成本上升还是从源头促进粮食安全,解决农业规模过小问题,适度扩大家庭农场生产力。有利于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降低质量安全隐患。我国家庭农场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好了,13公顷左右,不到200亩,和国外的比还小。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发展到110万多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方向。
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的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服务提高相适应,我们要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主导,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这里特别强调一个适度规模经营,国外的经验尤其考虑我们中国的现状并不是越大越好,搞几万、几十万亩,在我们中国未必适用。也不排除在广袤的东北大草原这种地方,规模经营的面积相对大一些。但是在中原地区、内地很多地方适度规模经营的把握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要深入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加快承包地确权、登记、办证的步伐,实行三权包制,引导进城定居落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权。这一段对中国来说有点理解,对外国朋友来讲有点绕口令,里面概念太多,但是在你们国家的概念里没有发展过的,但是对我们里面的两三个字有很深的内涵。加上农村改革方面围绕的土地问题是最难攻的一个堡垒。
要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为规模经营者提供信息、技术、购销、金融、农机等全方位服务。
发挥科技保障粮食对食品安全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应用加快,2013年农业贡献提高5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到59.5%。两种覆盖率在96%以上,尤其是在我们中原地区,华北地区。综合的收割已经是很壮观了,如果我们的外国朋友在割麦和割稻的时候,大型机械设备是千军万马调动一样,至少一个兵团的兵力在运转,非常壮观。
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措施,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一般在70%到80%,我们现在不到60%,有些国家超过了90%。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既要大幅度增家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又要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科技集聚,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生产这的人力资本水平。
完善农业生态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政府追求的一个重大目标,也是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生态可持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约目标。
已解决好地少水缺等资源环境,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加快实施土壤污染治理,通过环境风险评估,确定重点治理的区域。根据污染程度确定治理方式,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加快节水高效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水污染治理。对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进行综合治理,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开展植树造林,防杀治杀,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机制。
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食品安全提高到整个国家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对我们来说勇于接受这一考验,最终禁受住这一考验,关键要建立严格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规法律的标准体系,并严格执法,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要改革食品安全监督体制,解决好多头分管,责任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落实好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基层的监管能力,落实好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的犯罪。积极推进社会参与,推进社会共治,让政府、企业、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等都来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让法制、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要素都参与进去,发挥作用。
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结合,农业领域如何贯彻这一精神需要深入研究,统筹优化。从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出发,积极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是大势所趋,也是理性选择。
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十多年的里程表明,渐进和可预期的进口增长能实现双赢。在座的很多朋友们都记得1999年进入WTO谈判的核心阶段,到2000年基本签了协议。那时候对加入WTO,对农业的担心恐怕是中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最大的担心,当然继而还有汽车等一些产业。但十多年过去了,很多的担忧应该说是化解了。在一些品种上,社会上的大豆等等,在国内有不同看法。
但和原来的那种担忧,或者担忧可能的结果我认为是相距甚远。例如中国大豆进口增加,带动了美洲的大豆生产,推动全球大豆生产贸易。同时,也适应了中国的市场需求。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刚才我讲了对大豆,我们国家整体这些年来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中国大豆品种种植和土地价值的利用还有很多看法和不同意见。但是我感到这个问题还是从长远的看,中国是一个缺地的国家,缺水的国家。我们适当在我们粮食安全可容忍、可许可的范围内,多进口一些农产品,未必是弊大于利,可能是利大于弊。进而,我们能源对外的依存度,从石油来说达到了接近65%。对我们整个能源的供应安全也没有一个可怕的程度,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降低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怎么看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广泛探讨。
坚持开放公正透明的原则,让世界对中国粮食进口有一个清晰稳定的预期,避免对国际农业生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明显的冲击。
对外粮食依存度立足国内,中央政府包括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都明确了基本底线。在这个区间范围之内扩充进口,改善品种,我认为还是非常必要的。
要加强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国的合作,建立稳定多元的合作,加大对周边国家、南美、非洲农业开发援助投资,并履行好社会责任。有效利用跨国农业公司的强大网络和风险管理能力,鼓励国内粮食企业与跨国农业公司合作,把国内网络和国外公司有效联系。积极参与粮食安全治理,推动各项粮食援助承诺得以落实。推动统筹运用金融、贸易、援助、环境保护等各项措施系统应对全球的粮食危机,或者讲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
转变食物的消费观念,建立适应我国资源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食物消费结构。我国成处于食物消费结构转型阶段,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是大势所趋。有利于提高营养水平,增强国民体制。但是不合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在增长。居民的营养不足与过剩这种现象并存,影响性疾病在快速增长。中国有一句俗语在社会上流传,毛病都是吃出来的。而且对相当年龄层次的人可以再加一个词,毛病都是多吃出来的。我就深有体会,我一直在朋友圈里讲,如果我晚上吃五成饱的话,睡觉各方面非常舒服。八成饱麻烦了,年轻人当然不要和我比,我们都是花甲之年了。如果超过八成饱晚上就睡不好,明天早上也不会太平。
毫无疑问是过多的消费,不必要的消费。我们有些习惯和文化传统有关系,我们过去很多社交场合喝红酒,拉菲什么的都像喝茶一样喝,牛饮等等。有很多我们的饮食习惯也需要不断地科学化、合理化的改进。
合理膳食不仅有利于健康,也有利于解决粮食供给压力。要以科学营养的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合理改善膳食结构。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我们也可以讲优良的膳食传统。这个和我们坐在欧美、拉美的朋友不一样,你们很多是以肉食为主的膳食结构,所以你们要多喝咖啡和红酒,我们只喝黄酒和米酒就可以了。
女士们,先生们,诸食安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发展中心长期关注粮食与粮食安全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大课题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加强与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和大型企业的合作研究,共同为保障中国及全球粮食与食品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