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中国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 强调智能技术的运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07    来源:中国科学报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靠天吃饭。这既道出了农业生产的规律,也说出了农民心中的无奈。  农业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基础产业,中国的农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靠天吃饭”。这既道出了农业生产的规律,也说出了农民心中的无奈。
     
      农业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基础产业,中国的农业事关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安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近年来,中国农业正试图打破“靠天吃饭”的魔咒。
     
      近日,由农业部与世界银行共同实施、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在北京启动。
     
      事实上,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已经在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开始实践,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中国加入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可以让中国农业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也以更主动的行动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在中国的尝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农业的双重角色
     
      气候智慧型农业是对之前众多发展理念的融合、创新和超越,且更强调智能技术的运用
     
      在气候与农业的相互关系中,农业具有双重角色。
     
      一方面,农业是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行业。2009年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 ( IFPRI )公布的一份预测结果显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2050 年将发生全球规模的粮食减产以及物价高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发布的第5次评估报告中也指出,增温2℃或更高,会对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很大,如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积极应对,那么将有很严重的后果。”江西财经大学国贸学院教授李秀香表示。
     
      为什么气候的变化能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看来,有三大因素。
     
      “第一,农业是有生命的产业,无论种植、畜牧、养殖,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第二,农业生产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进入某一生产阶段之后就不能再从头开始;第三,农业的生产系统整体上是开放的,并没有自我调控的机制。”
     
      另一方面,农业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农业各相关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农业生产活动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1%。
     
      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剧烈的气候变化,2010年10月28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报告中,“气候智能型农业”第一次被提出。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定义是:能够可持续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可以更高目标地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气候智慧型农业旨在走高产高效低排放的农业之路。
     
      农业部科学教育司副司长、“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国家项目办主任王衍亮在项目启动仪式上指出,气候智慧型农业将探索如何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同时,又做好农业的节能减排。
     
      事实上,为了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学界曾提出过“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及“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模式。
     
      相比之下,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更为综合的概念。“气候智慧型农业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农业发展形态,是在以前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更高的标准、智能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李秀香说。
     
      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李秀香认为,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更强调减排性、适应性和高效率。“首先是运用智能技术达到农业减排目的,减少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农业对气候的影响;其次是运用智能技术使农业适应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例如运用物联网、传感及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以及包括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等在内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智能化监测、控制和管理。此外,这个概念还强调了高效的农业政策。”
     
      据悉,在中国粮食主产区试点的“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将通过引进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理念和技术,重点开展减排固碳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提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减少作物系统碳排放。
     
      “以前的概念往往只侧重某一个方面,气候智慧型农业是对之前众多发展理念的融合、创新和超越,且更强调智能技术的运用。总的来看,如果智能化工业被称为工业4.0,那么气候智慧型农业就应该是农业4.0。”李秀香说。
     
      国外探索与中国经验
     
      在越南开展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引进了咖啡和茶叶等多年生作物,借此种方法保持水土
     
      虽然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在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一些应对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开始了探索之路。
     
      以越南为例,其北部地区普遍种植玉米,气候变化致使当地的土壤侵蚀不断加剧,在越南开展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引进了咖啡和茶叶等多年生作物,借此种方法保持水土。
     
      “IPCC根据全世界的科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三个环节。第一是论证,识别气候变化的风险,并且把它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第二要分析适应技术,选项识别、风险评估、评估权衡;第三是实施,实施以后再认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表示。
     
      在实践中,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及部分欧洲国家,在农业的减排固碳方面已经颇有经验。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往往会采用轮耕、休耕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在农田的周围,还会保留农业湿地,同时,间隔耕种也是一种减碳防虫的好经验。”李秀香说。同时,国外也正在探索实施更为高效的农业政策。
     
      “例如天气指数保险政策。”李秀香说,“即把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气候条件损害指数化,以客观的气象要素阀值,如温度、降水、光照和风速等,作为理赔依据。如果发生农业灾情,以往要查清损失后,再给予补偿。实际上,要查明损失十分困难,而天气指数保险则高效得多,譬如若水稻低于-5℃,损失就会发生,那么,天气预报(-5℃)就成了理赔依据,无须损失调查。”
     
      李茂松认为,与国外的经验和探索相比,其实中国的农业文明早就阐释了气候智慧型农业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就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二十四节气名称上就有适应气候变化特征的经验的总结。”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顺天时应地利’,其实这就是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含义,不要与自然规律作对,不要与自然为敌,而要趋利避害。”
     
      发展瓶颈
     
      现在土地确权之后,土地能够向大企业和大经营户集中,对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3年2月,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获得批准。
     
      中国中部地区的两个产粮大县——河南省叶县和安徽省怀远县成为了该项目在中国的两个示范区。本项目利用世界环境基金的510万美元,项目县按1:5配套,项目总资金为3143万美元。
     
      据悉,项目从2015年初正式实施,为期5年。目前,叶县和怀远县已经开展了项目的筹备工作,在地方农业部门的网站上,该项目的移民安置政策框架、环境保护实施规程以及病虫害管理计划文件已经公布。
     
      今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对叶县和怀远县两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发布了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在叶县和怀远县分别划定的5万亩项目区内,所涉的社会因素较为复杂,可能将面临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村级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和环境意识不高等制约因素和潜在社会风险。
     
      针对项目开展可能面临的障碍,报告提出了以开展培训、加强技术服务、采取激励措施、明确资源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十几条对策。
     
      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对粮食安全、节能减排和气候适应“三赢”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项目在中国真正的生根发芽,还面临着切实的挑战。
     
      “现在主要的问题一方面在于农业智能技术人才短缺,技术推广和综合利用跟不上。”李秀香说,“另一方面,农村气象预报设施以及智能技术设备普遍较少,仅防灾减灾都难应付,若实现智能生产与管理则更难,这也正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桎梏。”
     
      “土地一家一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状态,也对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推广有一定的束缚,不过现在土地确权之后,土地能够向大企业和大经营户集中,对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李秀香表示。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1501.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