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果梨大批量上市,这一辽宁特产水果又季节性成了百姓消费热点。但与往年一样,个头大、果色俏、口感好的精品南果梨在市场上难觅踪迹,仍是大路果市场占比高,许多消费者愿意花高价买好南果梨也无处下手。从水果批发商处了解到,由于精品南果梨数量少,基本都被大的果农和果商用冷库储存,等到元旦和春节时投放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售价能达几十元一斤。
市场供应乏力的背后其实是产业中精品占比较低,果农和果商才囤积居奇。作为辽宁特色农产品,这些年南果梨在不少地区都得到大规模种植。但规模不等同于产值,简单依靠大路货的扩张来取得规模效益,并不能使产业做强,如果出现产业扩张过快,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反而会导致单位效益下降,最终降低果农收入,抑制产业发展。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作为人参的主要产地,吉林省的人参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八成,但由于前些年参农只盯眼前利益,毁林栽参扩大规模,将采收期最低6年的人参二三年就上市,导致人参价格下跌,卖出了“萝卜价”。这两年,吉林为保护生态环境,严控毁林栽参,导致产量减少,加之栽了跟头的参农也琢磨出只有以高品质才能赢得高价位、高收益,这两年,人参价格一路上涨,生晒25支东北人参总体价格年初时在650元附近,最新的报价达到851元,大涨超过30%。而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涨幅接近1倍。干参之外,鲜参价格同比涨幅也在50%以上。不少药业企业也看到了人参产业的变化和行情,开始积极囤货,更加刺激了人参价格上涨。
从“萝卜价格”到“精品产业”,最终受益的是参农和人参产业。2009年吉林省人参产业总产不足50亿元,2012年即突破200亿元,预计到2015年,人参产业产值将实现400亿元。这种长短期的乐观前景,也给人参产业带来了信心,产业发展才能沿着合理、稳定、持续的发展道路前行。
想让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在规模的基础上实现“高大上”,即高品质、大品牌、上档次,提高产业的增加值,才能增强产业的发展动力。辽宁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集中,都有着做大做强的规模基础。作为佼佼者,丹东草莓就通过高品质实现了产业升级,价格常常是普通草莓的两三倍但仍供不应求,其中“东港草莓”更是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之中前二十强,获“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