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委有关领导出席青岛企业在加纳项目的启动仪式。
黄绿色的非洲,除了沙子,还蕴藏着黄金一般的商机。
现在的非洲,不论是象牙之国科特迪瓦,还是旅游胜地塞舌尔,都有青岛建设集团施工队的身影。而瑞昌棉业将皮卡车、摩托车、自行车按级分发给“非洲经理”们,管理非洲农户种植棉花。
下面这三家鲁企的非洲故事说明,中国企业要在非洲扎根,关键在于本土化。
青建集团:
不能就老干妈吃牛排
刚刚为阿尔及利亚方面交付了已修建完工的特莱姆森大学城,青岛建设集团副总裁刘浩雪松了一口气。这座占地上万平方米的大学校区经过两年多施工,终于通过了验收。当阿尔及利亚人看到中方完成的这巧夺天工的建筑时,不知对着刘浩雪说了多少次“Très bien”(法语:太好了)。
这只是青建集团在非洲众多项目中的一个。
2013年度,青岛建设集团完成了海外营业额1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海外营业额来自非洲大陆,包括阿尔及利亚、莱索托、博茨瓦纳、塞舌尔等20多个非洲国家都跟青岛建设集团有贸易往来。
20年前,刚刚成立不到十年的青岛建设集团怀揣着打拼的梦想,一头扎进了非洲去。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企业去外国拿项目,主要靠着低价优势,其实这一点在非洲行不通。“一开始非洲那边也不认可咱,青岛建设集团在非洲的很多项目都是一步步向上发展出来的。”为了拿到当地的一个工程,刘浩雪和员工们拜访了每一个部族长老和酋长。
“你要赢得非洲人民的信任,必须从饮食习惯以及穿着上和他们保持一致。”刘浩雪多次告诫自己的员工,就着牛排吃老干妈的员工,是拿不到当地的工程的。入乡随俗,先从吃饭开始,来了非洲就不能吃老干妈、榨菜这些中国人的传统食品。
虽然青建在非洲的生意蒸蒸日上,但是刘浩雪还是不断调整非洲项目上的经营方式。
现在,青建在非洲的施工人员大多是非洲当地人,“因为如果不在投资项目的同时带动当地人就业,会受到反对的。”刘浩雪说。
十多年前,法国和日韩等国在非洲投资时,还修建了技术学校,培训当地工人,并雇佣他们到这些外资企业工作,带动当地的就业,为的就是避免让非洲当地人认为“外国人抢了自己的饭碗”。
川山国际:
“捡便宜”后要反哺
在胶州市泰州路上,有一家名为“川山国际”的办公楼。这个貌似不起眼的公司,正与万里之外的肯尼亚做着一笔大生意。
“我做了半辈子的硅藻土生意,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矿藏,这么好的资源”。今年56岁的李存昌是青岛川山国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用“震惊”来形容当时在非洲发现硅藻土的心情。
硅藻土也就是中国民间常说的“观音土”,是以硅藻遗骸为主的一种生物沉积岩,是一种天然的环保建筑材料。李存昌先后在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开采过硅藻土矿,后来随着资源的枯竭,又去缅甸、越南、伊朗、朝鲜寻找新的矿藏。
2010年,他偶然听一位从肯尼亚回国的工程人员说,在巴林格地区的山坡上有一种东西和硅藻土很像,白花花的满山都是。
李存昌立即前往肯尼亚的巴林格地区。“质量好,而且易开采,漫山遍野都是。”到了现场之后,李存昌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要把这片矿山拿下。
肯尼亚方的报价是3690万美元。李存昌马上回国筹集资金,并与肯尼亚政府方面取得联系,开始前期的勘探与开采规划。2013年6月,川山国际取得了肯尼亚201平方公里硅藻土资源的永久开采权。
3690万美元拿下的这片土地,李存昌捡了个大便宜。这201平方公里除了有丰富的硅藻土资源,下面还有含量在 70%的锰矿。今年5月,中肯硅藻土项目签约,青岛川山国际投资开发公司计划开采这片年产值达30万吨的露天硅藻土矿,并建成年产值12354万美元产业园。
李存昌捡便宜掘金非洲,反哺非洲。在川山国际收购肯尼亚硅藻土矿的项目规划中,其开采、干燥品、助滤剂、壁材4个加工厂一并落地非洲,厂区投资1060万美元,可以解决当地6000多人就业,这痛击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新殖民主义”的论调。
瑞昌棉业:
非洲版“订单农业”
在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方面,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做得非常出色。
凭着颇具中国特色的“订单农业”,虽然瑞昌在非洲不占有土地,每年却能产出10万余吨籽棉;瑞昌在非洲的公司有70多个中国员工,却组织1300多名非洲经理,串起20多万非洲农户网;从事最简单的农业,却带动着6000多万美元的棉花收购。
瑞昌棉业副总经理刘艳波回忆,2003年,公司初到非洲,此时美国嘉吉、英国普莱克斯、印度奥兰等世界农业巨头早已划好地界。这些走进非洲的农业巨头,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买地种植方式。
瑞昌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订单农业。他们与非洲农户一家一家地签订合同。企业下单农户耕种,不占有土地,避免摩擦的同时,迅速在当地站稳脚跟。前期,瑞昌将种子、化肥、农具等“赊”给农户,收获时节上门收棉。“土地还是他们自己的,原来一半粮食、一半棉花的结构依旧,唯一不同的就是产量高,赚的钱多了。”刘艳波告诉记者,通过独创的“三级推广服务体系”,瑞昌棉业雇用当地员工3300多人,实现了对20多万非洲农户的覆盖。
今年,瑞昌还为不同层级的“非洲经理”们配备了“现代化交通工具”,村镇一级的配自行车,县乡一级的配摩托车,市一级的配皮卡货车。“其实就是让非洲人自己去管理这些农场,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刘艳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