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兰州市榆中县冷凉型绿色蔬菜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85亩开始,发展到今年的5万多亩,种植区域从海拔2100米的山底拓展到2700米的山顶。如今,发展高原夏菜是我市当前农业生产方面一个重点工程。
天蒙蒙亮,马坡乡马坡村的农民张旭成一家人就在自家的地里开始铲菜、并精心包装,准备出售。当日菜花地头收购价格每斤虽然只有1.20元,但张旭成还是非常有信心:“我今年种了3亩菜花,由于海拔高,所以现在才开始出地,刚好避开了前些日子低迷的价格。和张旭成一样,在近几年来,借力冷凉型蔬菜走出贫困的农民在榆中新营、马坡、银山等南部二阴山区比比皆是。
发展高原夏菜是我市当前农业生产方面一个重点工程。据了解,2014年全市将实施92万亩高原夏菜种植项目,发展永登武胜驿、民乐,榆中马坡、新营等二阴地区4个千亩冷凉型蔬菜种植基地,新增蔬菜面积4万亩,蔬菜总产达到269万吨;实施新增万亩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永登武胜驿、皋兰什川、红古花庄、西固达川4个千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新增1.1万亩,达到16.2万亩!如此大规模发展高原夏菜是以往没有过的。
榆中新营乡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年丰对记者说:“长期以来,我们这里山高地凉、种大燕麦都不黄成了典型二阴山区的写照。因而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六口之家、五间破房、四亩坡地、三季闲时、两年涝灾、一村穷人。这里的老百姓守着老屋、种着洋芋、过着苦日子。农民一辈子的念想就为了有几间像样的房子住。可这10年间大不一样了,一砖到顶的瓦房随处可见,甚至连小楼房也一家接一家。尤其今年,农民们争先恐后地盖起了新房。这都是菜花为老百姓盖起了新房。”
据了解,榆中县冷凉型绿色蔬菜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85亩开始,发展到今年的5万多亩,种植区域从海拔2100米的山底拓展到2700米的山顶。收入从水地亩产600元攀升到亩产5000元,山旱地从亩产300元攀升到亩产5000元。特别是冷凉型蔬菜种植改写了榆中县二阴旱作农业区不能种植蔬菜的历史,探索出二阴旱作农业区蔬菜种植跨越式发展,使该区域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改写二阴山区不能种蔬菜的历史
榆中县的马坡乡、银山乡、新营乡由于地处马啣山南侧,海拔高、气温低,被界定为二阴山区。这三个乡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滞后,农业投入成本高,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在2005年这三个乡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推广冷凉型蔬菜以前,这里大部分都以小麦、豆类、洋芋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种植品种,亩产收入不足300元。所以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农民从一产方面的收入仅占少数。
马坡乡羊下村今年73岁的安谈庆是该村第一个“吃螃蟹”种植菜花的人。在谈起当年试种菜花时的心情时,老人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当了多少年采购,实在跑不动了。听外村的说种植菜花收入很好,所以我就找村上帮忙联系了种子、地膜、化肥。没想到真的很成功。”
“我活这么一大把岁数了,在我们这里能种植蔬菜是头一次亲眼看到。真是破天荒呀!”不只是老安这么想,海拔2700多米的羊寨村里,大部分老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事实证明,这里确实能种植蔬菜,而且由于二阴山区雨量充沛,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表水丰富,水质好,种植成本低。所以,刚一开始推广就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和马坡一样,银山、新营等乡冷凉型蔬菜种植的引入,也大受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
从2002年榆中县新营乡黄坪村村民苟春德试种两亩菜花成功到2004年85亩开始推广,一直到今年发展到5万多亩,建成了马坡、新营、上庄三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榆中南部二阴山区种植冷凉型蔬菜彻底改变了这个区域种植结构。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从2010年开始,该区域大力推广旱作蔬菜种植,今年双垄三沟全膜覆盖旱作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预计今后可发展到10万亩左右。该区域今年冷凉型蔬菜总产值预计将突破1亿公斤,实现收入2亿元。冷凉型蔬菜种植已成为群众增收最快、得实惠最多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目前,地处南部二阴地区的马坡、银山、新营三乡是冷凉型蔬菜的主产区,被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确定为国家级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和平、小康营、龙泉、高崖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也有生产。今年种植冷凉型蔬菜的总面积达到5万亩,品种以白菜花和娃娃菜为主。由于这三个乡蔬菜种植与川区乡镇相比较晚,一般在5月中旬种植,8月份上市,正值川区无菜上市,从时间上弥补了蔬菜市场的空缺,同时冷凉型蔬菜具有病虫害少,营养丰富,绿色环保等特点,价格高出川区1倍左右,加之品质优良,产品供不应求,远销上海、广州、杭州、深圳、香港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所以农民的种植效益十分可观。
贫困农民靠蔬菜走上致富路
从“双联帮扶”开展以来,我市把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做为“双联帮扶”、“扶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发挥帮扶单位的杠杆作用,帮助农民大面积种植高原夏菜,以达到增收目的。
“种植冷凉型蔬菜关键要有水。但2012年以前我们村的塘坝经不起大雨的冲刷,非常危险。帮扶单位榆中农村合作银行了解到情况后,多方筹资10万元,维修了400米水渠并加固了塘坝!”新营乡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年丰对记者说,通过这次维修,塘坝的蓄水量从以前的8000立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1.5万立方米了,一下子就新增了300亩的灌溉面积,这300亩蔬菜年产值达150万元。
据了解,自“双联帮扶”活动开展以来,新营乡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改造修缮了蔬菜主产区道路,彻底解决了蔬菜运输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土地整理项目,今年完成了6000亩的土地梯田化。在实施水利部高效节水灌溉村落项目过程中,今年完成了3000亩的配套上水管网、喷灌设施等。“特别是榆中三磊蔬菜保鲜库的投入使用和八门寺、窝子湾、红土坡、罗景等4个蔬菜集中交易市场的建设,不仅极大地保护了菜农的利益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当地蔬菜价格的稳定。”新营乡乡长赵震对记者说,目前乡党委、乡政府通过12项措施,在帮扶单位的配合、帮助下,大力发展冷凉型蔬菜,力争到2016年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全乡冷凉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7.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以上。
今年已经是榆中县南山农民发展冷凉型蔬菜种植的第12个年头,当地农民的蔬菜种植技术已日渐成熟。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标准化生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蔬菜新品种的种植等技术,探索出了错时种植、多茬种植等手段,个个都是种植能手。今年在农民田间学校的帮助下,还首次使用了育苗和黄板防虫技术,使蔬菜品质更加出众。
“冷凉型蔬菜是兰州高原夏菜中的‘精品蔬菜’,生长在无污染、高海拔的马啣山,病害少,几乎不用农药。浇灌的是山上的山泉水,蔬菜品质好。这里气温低,蔬菜生长期长,每年8月底其他地方不产花椰菜等精细蔬菜时,这里的蔬菜刚好巧打季节差上市。”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杨海兴热情“推销”着他们的蔬菜。据悉,农业部对这里的蔬菜进行质量安全抽检,质量安全达到100%的合格,质量名列全国前列。
蔬菜已成为榆中县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为此,榆中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以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核心,采取政府主导、部门主管、基地(菜农)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资源,坚持“扩面增效、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确保销售”的基本思路,加大设施农业、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和转型升级工程建设。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1.7万亩,总产量73万吨,实现蔬菜销售收入12.2亿元。全县现有蔬菜企业40家,总库容量13万吨,已形成了全省“北菜南运,西菜东调”最大的产地型蔬菜集散中心,年外销蔬菜120万吨,其中90%的产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城市,10%的蔬菜产品已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榆中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包装、运输、餐饮、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每年安排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多人,这些产业年增加产值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