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含多种农业系统,从家庭的为了生计种植和加工到完全商品化的农业都属于都市农业的范畴。在不同的资源形势下都有都市农业存在,比如土地或者水资源缺乏或者充足的形势,以及禁止或支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环境。
半城市地区的农业发生在城市外围。半城市地区往往在一段特定时期内经历戏剧化的变化:土地价格趋于上涨,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流入,人口密度增加,形成多种用途的土地。这些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体系,使其趋于向更小规模的密集产业和从常用农作物向更易腐烂的作物及动物产品(肉,蛋,奶)转移。半城市地区农业则十分密集,而且受商业驱动较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但对于城市贫民的食品安全的贡献不如对城市内的农业贡献。
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都市农业项目:
伦敦“城市菜园”
伦敦政府发起的一项名为“首都种植”的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城中废弃的土地来种植瓜果蔬菜。根据这项计划,政府会在伦敦市内开发2012块闲置土地,分配给热衷于此项计划的园丁或者社会团体,同时政府提供资金与相关支持,然后依靠民众自发地进行开垦。
此计划以美化城市和教育下一代珍惜食物为主要目的,并且其最大的优点是能给金融危机阴云笼罩下的伦敦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德国“小果菜园”
德国“小果菜园”是德国大城市中一种典型的带有田园风味的另类景观。在德国境内大约有100万个像这样的“小果菜园”。国家还特别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严格规范果园的秩序。管理“小果菜园”,园主仅仅是种植蔬菜菜瓜果的爱好者,而非农业生产者;如果是一个大园区还得有公共的设施(儿童游戏场等)和协会组织。而且还得规定要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面积要种上果蔬,因此德国的“小果菜园”不单是农业生产场所还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九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1、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
2、观光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有的主要是供观赏农村景观或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如花卉),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花卉种植温室,有的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了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还能增长知识。
3、市民农园。这种类型特点是,让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市民农园一般设在市区较近、交通、停车都便利的地方。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
4、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饮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应他们度假游乐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农场”,澳大利亚的“度假休闲农场”。
5、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
6、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赏,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
7、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森林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在适当位置建设狩猎场、游泳池、垂钧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
8、民俗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9、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这些人中有教授、导演、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在城里均有较好的楼房,但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桃源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