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台湾生态农业的社区营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7    来源:中国农业网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日光温室菇菜间作目的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蘑菇和蔬菜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从而达到共生栽培的目的。李叶英等[1-2]对此

    台湾,一直是我想去但愿望又没有那么强烈的地方。直到有机会参加了台湾生态农业和社会创新考察团。

    在台湾7天,除台北之外,我们基本在中部山区活动,考察了布农族望乡部落、信义酒庄、日月潭邵族部落、桃米社区、埔里镇、赛德克族眉溪部落、大雅小麦文化园区、泰雅族达观部落、南庄老街、石壁部落,基本都是社区营造的典型例子。

    社区营造是个新词,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 社区营造 。”

    其 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 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 “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笔者目前所做的是基于古徽州村落的传统社区形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古村的发展。其实仅就商业“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言,没有持续性社会价值,也就没有持续性商业价值,利益并非只有短期,真正的企业家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培立而非植入

    非常敬佩这样一群人,十几年如一日,投身到一个并非自己故乡的地方——他们称之为“新故乡”,不计报酬,只为了让这个地方更美好,更繁荣,尤其是能培立和强化自己鲜明的文化与自然特色。

    “培 立”这个词,是我第一次接触,觉得非常到位。这群人不是给当地人植入什么,而是发现其原本具有的某种特点,加以培育和扶植,使之能自主自立。这是一件说来 容易做来难的事情,无恒心、无恒力者断不可为!而现实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个震后曾经千疮百孔、人心涣散的社区,如今变得草木葱 茏,溪流清澈,蝶舞蛙鸣,尤其是整个社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人人以社区为荣,人人为此献力,社区互助已形成风气。

    我同样非常敬佩这样一群人,生于斯长于斯,然而或因求学或因工作,曾在大城市或国外颇有建树,但义无反顾回到故乡,参与甚至主导着故乡的发展。乡情也许是我们内心柔软的那一块,但有多少人能够因为内心的柔软而放弃现实的舒适和温暖?

    我看到了布农族、赛德克族、泰雅族还有汉族的一些年轻人,学金融、医学、机械的,想来衣食无忧,但他们依然选择回乡,投入到故乡社区营造中,当起了高山向导、猎人、青蛙解说、民宿经营者、农夫,同时,还影响和号召其他年轻人走上回乡的路。

    凭 着对故乡的热爱、对传统的依恋,还有一群人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传统手艺。比如埔里林政立的纸匠工坊、大雅赵胜杰的赵家窑铁陶,石壁部落林淑莉的织染等等。 这些传统工艺不一定能赚多少钱,但其中却蕴含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智慧,失去他们,意味着失去我们的“根”。这些人不断挖掘凝练其中的美好并对外宣传 推广,让更多人知道和热爱传统手艺,使这些技艺在现实社会中获得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从观念改变到决心行动


    台 湾的社区营造,基本方式是公益组织介入,通过给当地人带来现实的帮助,以及坚持不懈的培训和教育,使之明白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利益,从而 撬动小部分的当地人成为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然后引入商业力量——大部分还是当地人为主体,逐步发展,最后基本都会落实到一个社区互助组织,这时初始的 公益组织便扮演着一个推动和协助的角色。用全程为我们做引导的台湾原住民族学院促进会惠雯的话说,整个过程也可以表述为“观念改变——意识抬头——知识吸 收——决心——行动”。

    这个过程一般都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贯穿其中的,是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是不断的曲折反复,非有极大的坚忍和善意不可为之。而且这个过程没有终点!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如何发掘更多生活的美好,如何让这些美好一代代薪火相传,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给短期收益设定上限

    从 台湾回望古徽州,商业能否成为社区营造的起点?我坚信可以,但从长远看,这样的商业模式却必须自律,给自己加上两条边界:其一,是经济发展边界,我们必须 考虑社区的生态和生活承载力,确定其最大客流量,这也就给自己的短期收益设定了一个上限,而不能简单地追求“最大化”;其二,是社会责任边界,作为商业组 织,我们不能完全按社区需求去提供公益服务,只能基于我们的能力边界。

    前者实际上是短期收益目标和长期持续发展目标的平衡,而后者,则是清晰自我定位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视社区更多的公益需求,我们能做的是去整合更多的力量比如公益组织投入其中,将商业和公益形成一股更大的合力。

        人情是社区营造的根本目的


    在社区营造体系的商业板块中,有三个要素:文化、环境、人情。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发达的,我们这次走访的信义酒庄、赵家窑、纸匠工坊等,乃至各个部落的手工艺品等,无不凝结着文化和创意的结晶。

    而环境也让我非常惊讶。我知道台湾生态环境不错,但当我看见我们住的民宿,基本都处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时——比如石壁部落、绿屋民宿等——总是不禁陶醉其中,想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雅自在和“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洒脱与豪迈。

    尤其让我感触的是这里小环境也极佳。我们在小径、草地、河流等地方,都看不到一张废纸,一个塑料袋。桃米的经验是公共空间认养,由认养人负责锄草和清扫,或者自为,或者聘人,聘人的话,本社区的弱势群体优先。

    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情。我们在台湾自始至终,无论是当地的接待组织成员,还是陌生的出租车司机、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融洽。人情,才是社区营造的最根本目的,没有人情,再好的环境,再深的文化,也不过是一种苍白的生活背景。

    抵达终点的路径可能不止一条,但殊途同归,所有路径的指向都应该是文化、环境和人情。唯此,我们乃至后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们要做的,就是三思而后行,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0799.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