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步入千亿元行列;七大产业振兴工程使全省小杂粮、草食畜、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优势日益彰显;“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使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聚集度和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开展干部住村包村,力促农民增收;启动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实现农企双赢;农民人均收入的数字年年刷新,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和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达到18.8%,高出全省增幅6.3个百分点……四年来,全省上下在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政策措施到位,步履扎实有力,成就鼓舞人心,亮点可圈可点。
山西农业之长在有特色,之短在欠开发,这一短也是山西农业踟蹰徘徊的主要症结。落后的产业状况、滞后的经营理念、欠佳的市场表现等等,都迫切要求我省农业进行跨越式的发展,走“晋”牌特色现代农业之路。针对这些短板,我省连年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目前已达60项,涉及资金70多亿元,其中既有针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专项补贴,又有覆盖全省的普惠措施,更有导向明确的产业激励奖补。条条瞄准自身所短,件件力求彰显所长,日趋系统化的政策体系让山西特色现代农业的“集结号”更加响亮。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集结号”下,我省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总战略和主抓手,不断提升农产品聚集度和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县域经济。201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言出必践,掷地有声。目前,全省已经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8000个,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40%以上的村超过5000个,其中占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的村超过1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涵盖人口300多万,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涉及人口1600多万,占全省人口近一半。几年来,山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成效初显,受到农业部等中央部委的肯定。去年,我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全国排位由第23位跃至第4位,又有16个村被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总战略下,我省具体实施七大产业振兴工程,规划打造产品和产业布局。依托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我省陆续规划了粮食高产创建、杂粮产业振兴、畜牧产业翻番、设施农业、果业提质增效、中药材产业翻番、酿造产业提升等七项工程。短短几年时间,已经规划建设多个优势农产品产区,形成了产业聚集,主要农产品产销均实现较快增长。粮食总产量屡创新高,2013年首次突破130亿公斤大关,今年夏粮再获大丰收。今年上半年,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突破200万亩,水果面积达到833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155万亩,肉蛋奶产量继续保持增势……转型跨越,奋力前行,一串串发展数字令人鼓舞、令人振奋。
在力促产品和产业集聚的同时,我省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一龙头,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2010年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省委书记袁纯清所举一例至今令人难忘:当年我省 “4000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416亿元,而河南双汇集团已经超过400亿元”。这一比直观形象,比出了山西农业落后的现状,道出了山西农业跨越发展的紧迫感。时隔四年,带着彼时痛而思进的心情回头再看,201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056亿元,提前两年实现翻番。尽管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农产品加工业仍保持了近20%的增速,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30亿元,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正在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