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大棚信息浓缩在手机屏幕上,显示24小时温度、湿度、气压变化。这位涉农30多年的种植大户,正在学习用物联网技术照顾自家的葡萄园。
“种葡萄最怕大雨、温差,棚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园里有将近200个棚,以前遇到变天,至少派出5个人去卷膜,1个多小时才能调好。”
沈月芳说,如今,手机点几下,问题就解决了。自己在外地也能随时控制园内的设施。只要有网络,通过手机、电脑登录平台,计算机会发出指令,执行灌溉、卷膜等操作。
她口中的平台,指的是正在建设中的杭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作为“智慧农业”重头戏,杭州市农业局计划2-3年内,为农业主管部门、重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养一位接地气的农业生产管理“好帮手”。
远程控制 专家诊断
农业靠天吃饭。平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现有 “技术高手”集中起来,帮助农户分析老天爷的心情。
摄像头传输图像,传感器记录温度、湿度、卷膜浇灌全自动,远程控制实时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田间地头,机器们来搭把手。
不过,让农业生产聪明起来,减少成本开支,仅仅是其中一部分。
这个平台具备生产管理、预测预报、会商决策、应急处理、公共服务五大功能。
“简单地说,就是做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专家随时在线。”
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屠国兴说,首批试点了水果、蔬菜、畜禽、药材、花卉等10家种养企业,通过平台,农业管理部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生产企业情况。比如畜禽养殖,对养殖环境因素、动物个体生长数据的实时采集,送料喂料、通风恒温、喷淋消毒、疾病预防过程一五一十反映给平台,管理部门可随时检查,从源头上进行质量追溯。
平台还计划建一个全市农业生产指挥调度中心,一旦发生问题,农业部门根据监测结果,远程发布指令,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去年‘菲特’期间,许多基地受灾。顶着大雨,农技人员和专家一个一个跑,时间长,效率低。有了平台,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把视频调出来,基地实时上传数据,专家在线答疑解惑。”
屠国兴说,农业局计划先在市级叶菜生产功能区试点,今后,还要开设优质农产品推介展示、网上交易等功能。
数据模板 接上地气
同样的环境、品种,为什么有人种出来的花特别漂亮?
“经验!我这个棚种杂交兰,以现在来说,大棚内白天温湿度要变4次,土壤温度保持着25℃,湿度为50%。什么花用什么参数,行家心里一本账。”
杭州艾维园艺有限公司老板张侃养花,兼职卖软件。
他设计了“温室智能化监测控制系统”,电脑通过储存的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参数,根据气候变化和大棚花卉生长状态,全自动控制天窗、风机、遮阳板几十个机械。最近,一家义乌种蝴蝶兰的企业花了17万元,订了一个棚的设备,冲的就是老张的独门技术——种植花卉的参数。
屠国兴特地带着技术人员,来到艾维园艺交流。因为平台的一大目标,就是将各领域的“艾维园艺”请过来,建立农业系统的数据库。
“用先进的技术搭建框架,只是第一步,最终要培育聪明的大脑。”屠国兴说,农业部门计划,构建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对一定时间的作物生长动态和生态环境数据的积累,在平台上汇总、聚合各种农业生产数据库,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最终建立主要作物专家决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