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吉林省双辽市卧虎镇协力村见到了学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学文,一见到记者他就高兴地说:“自从用上了免耕播种机,种地不但省时、省力,关键是增产、增收,现在村里的妇女们再也不用和男人一起去种地了,白天照顾孩子,晚上都去村上跳广场舞,我们农民现在可幸福了。”
学文农机合作社是双辽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点之一,主要是以提供农机代耕服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前身是农机大户张学文,从2010年尝试开始使用保护性耕作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种地,由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免耕播种,使种地更加省时、省力、省工、省种、省肥,而且增收、增效,当年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张学文尝到了甜头,2011年就联合亲朋好友依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兴办了学文农机合作社,在他的引领带动下,卧虎镇协力村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不断提高,仅仅两年的时间,全村就有95%的玉米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作业,成了名符其实的保护性耕作双辽“第一村”。张学文说:“像我这样的农机合作社全市大概有十多家,那木乡井岗村的笑天合作社理事长王铁军已经发展到与内蒙古接壤的几个村屯作业了。截至目前,双辽市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21.3万亩,重型牵引式免耕播种机总量达到了1026台。”
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是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生态环保、低碳可持续的农业种植技术,目前已在北美、南美、欧洲和澳洲等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应用面积甚至已达到65%~95%。吉林省农机部门自2006年正式示范探索以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历经五年时间,不但找到了破解东北冷凉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对策良方,而且率先开发出了以“吉林康达”为代表的国内技术性能领先的牵引式重型玉米秸秆全覆盖国产纯免耕播种机,由此彻底突破了国内玉米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特别是东北、西北垄作地区无法推广、推而不广的技术瓶颈问题,也使吉林省成为全国玉米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化应用面积最大、标准化水平最高的省份。
经过近四年的观测表明,吉林省采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不但有效遏制了土壤风蚀、水蚀现象的发生几率,而且明显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的发生,降低了农机作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量玉米秸秆留置田间,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生物活性,促进了新陈代谢,培肥了地力,增加了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显著提升了土壤蓄水、保墒、保苗、抗旱和可持续稳定增产粮食的能力,同时还起到了极显著的改造中低产田的作用。昔日种不了玉米或产量极低的吉林西部(白城、松原、四平)沙土、沙壤土、盐碱土等风沙干旱地区,如今正在变为亩产超过了六七百公斤玉米的良田,二十余年不见的蚯蚓也已在田间不难找到,田间土壤俨然变成了上乘的花土。据调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减少玉米田间生产作业工序6~10项,节省清理秸秆、焚烧、灭茬、施底肥、打垄、镇压等耕整地直接生产费用400~800元/公顷,节省油耗50升/公顷以上,节水50%~100%,增产3%~10%,连年秸秆覆盖还田后在保证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完全可减少10%左右化肥投入量。
据吉林省农机局局长成洪介绍,到2014年5月末,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已达590万亩,其中秸秆还田覆盖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300万亩,覆盖全省85%的县(市、区),不少于40%县(市、区)实现了无空白乡(镇)。长期以来,由于耕地过度开垦,连年耕翻,滥施化肥,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含量降低等。通过秸秆还田这项技术,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和团粒结构,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节省作业成本,促进粮食增产。
目前,全省各地根据不同耕作习惯,形成了玉米秸秆全粉碎、部分粉碎与高留茬、整秆与留茬、站秆等不同秸秆还田形式,和均匀行、垄作与平作宽窄行等不同耕作方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