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日前由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举办的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班上,来自地方各级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等,围绕合理设置农业统计调查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分组研讨。本版对部分学员的发言和论文进行摘编,期待他们的思考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农业数据采集要客观真实
广东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李丽雪
农业数据采集的真实客观性要保证。数据是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的基础,但事实上,有基点县信息员反映所上报的统计数据特别是生产能力方面的统计存在“修正”的情况。逐级“修正”则会导致最终的结果失真,影响科学决策。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政数”简单联系的机制,将数据统计的地位提升。
数据共享机制要尽快建立。每次数据统计业务发起,从县到市、省乃至部级,层层都存在“要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统计预测模型应用不成熟。目前,亟需打破数据流的壁垒,要从顶层逐级往下梳理建立数据共享、资源共用的体制。
数据的应用要到位。现在的农业数据统计更多的是停留在从下往上的层面,基于数据形成的分析报告多是部门领导才能看到。而同样需要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看到原始数据或分析结果的很少。如何让农业数据能上能下,需要尽快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面向“三农”群体乃至社会公众发布,让更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够用数据,逐步改变对市场行情被动接受的局面。
监测预警系统要统一联动
江苏省农委市场与信息处 陈甜甜
近几年,部分农产品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卖难,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市场稳定。与此同时,消费者却未能感受到农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导致“卖难买贵”现象并存的原因主要有:
市场主体能力不对等。数量众多但较为分散的生产者、消费者在市场中只能成为价格接受者,而数量较少的运销商则因素质相对较高、市场意识强,对价格的获取和掌控能力较强。
市场信息不透明。首先表现为信息乱象和缺失。目前社会上农产品市场信息数量庞杂。由于信息来源、发布时间、侧重点不一致,能够真正为生产者经营决策所用的信息少之又少,无法发挥指导生产的作用。受部门职能限制,单个政府部门难以全面掌握生产、消费、库存等数据,要么无法获得,要么因政策因素无法公布。其次,生产者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和难度都比较高,无法充分掌握市场走向,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
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缺失,当生产区产品集中大量上市时,农产品只有贱卖给商贩和任其烂在地里两个选择。另一方面,农产品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
基于此,构建权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和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就成为破解农产品“买贵卖难”问题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了。若能建立全国统一、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市场信息进行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强化对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经纪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经济知识、信息知识培训,确保信息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政府在抓好农业生产时,要跳出当前“农产品涨价—鼓励生产—产品滞销—政府兜底”的调控思路,坚持产销平衡的调控理念,探索制定生产过剩后保护农民利益的储备补贴制度。
要重视市场流通主体培育
宁夏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李海强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历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目前处于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划现代化迈进的阶段。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较晚,在市场的建设速度和发展程度方面存在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
在批发市场软硬件方面,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仍然停留在仅提供交易场地等简易条件的水平上。相当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安全监控、垃圾配套等服务建设配套设施,进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存在隐患。
在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方面,市场管理“重收费轻服务”,停留在一般的物业管理与收费,缺乏为商户提供便捷的交易结算、信息查询、冷鲜储藏等配套服务。
在流通主体方面,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效率低。市场流通主体多为农民经纪人、合作社及个人经营户,缺乏专业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与职业技能,经营规模小,议价能力弱,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建立三级市场体系。通过加强业务指导,开设区域性重点市场,推进田头市场示范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开展市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建立地区性农产品价格监测中心
湖南省农业信息中心 宁江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体现市场的运行规律,影响农民和市民的各个方面。农业部门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尽量解决农民、市民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的流通、生产等各个环节中各种问题,尽量让农产品的各种环节简化均衡,逐渐让农产品的价格回到正常的区间。
笔者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是一种思路。可以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沿海地区建立农产品价格预警监测的分中心,统一数据后再报送给农业部总中心。分中心设在各地区的核心农业省份,同时覆盖辐射周边省份。
分中心的设立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是农业的大省、强省,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较发达,对农产品的价格反应较敏感,与国际农产品的价格能够接轨,具备较完善先进的农产品价格采集、分析、预警、交流体系,与周边省份的农业合作较紧密。
分中心确定后,由国家投入资金和人力支持建设,由各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维护运行和分析预警。这些对各地的特殊农产品,农产品的环境、产地、价格、产量都非常了解的分析报告更加具有专业性、针对性,也更能解决农产品的价格信息不对称、分析不到位等问题。
当然,建立分中心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分析预警专家队伍。可将分中心监测的数据、搜集到的市场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形成具有地域、行业特色的分析报告。其次,分中心要发挥信息服务与导向的作用,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报告,定期定时向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布。
信息服务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青海省西宁农牧和扶贫开发局 童海琴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与其他省市相比,农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还相对滞后,作用发挥不明显,农牧民群众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农业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接收和利用。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牧民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尽管每个信息点配备了电脑、一体机等设备,但没有完全把服务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况且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点。二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员很匮乏。三是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不够,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非常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宣传、教育,转变观念,提升农牧民群众整体素质,教会他们使用互联网来掌握各种实用技术和农牧业信息。
结合农牧业发展实际,增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村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涉及面广,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资金投入,有计划地安排专项资金,逐步调动企业和农牧民自建服务站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