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撑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科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这样一个“短板”——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和水、劳动力、政策、科技等要素。我国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人均淡水资源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水资源将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随着“70后”、“80后”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呈持续减少趋势;近年来中央的各项惠农措施一再加码,政策支持不会是无限度的。目前看来,做强农业潜力最大的在科技,短板也在科技。
保障农业发展,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我国有成千上万农技人员,他们与农民面对面,最“接地气”,最了解农民需求。然而,农业部赴河南省“百乡万户”调查组调查显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收入偏低、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在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加强技术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让基层农技人员找到职业的成就感,才能稳住这支队伍。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带来农技服务新气象。
资金投入渠道亟待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科技服务需求。应结合地方实际,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按照“政府为主,多元投入”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来。
人才引进方式亟待创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成了种粮主力军,他们掌握信息与技术的难度较大。目前,一些地方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就业、创业,扶持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让他们掌握农技知识,带动更多农户走向大市场。
信息平台建设亟待创新。农村农技服务信息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平台建设滞后。要加快利用各种新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电话、短信、网络、广播、电视等方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资源,为农民提供更及时给力的农技服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使大服务托起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