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久雨终晴。南昌县塔城乡芳湖村种粮大户陈云华走在芳溪湖边,观察田里新栽水稻的长势。芳溪湖边的水田地势低洼,每年都会因水灾减产甚至绝收。然而近5年来,陈云华在湖边承包的水田面积却不减反增,从最初的30亩、5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43亩。“别人都说我‘战天斗地’,”陈云华说,“其实我靠的是农业保险‘壮胆撑腰’”。
近年来,随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传统的重体力种田方式已经变得轻省了许多,但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却日益频繁。由于传统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差,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缓慢的问题一直存在。用种粮大户的话说,近几年国家支农政策好,种田效益不错,可是抗灾能力弱,“多年致富、一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需要在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提高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两方面下工夫。2007年,南昌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城市,在全国首批启动了农业保险工作。据悉,为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参保积极性,农业险保费由中央、省、县三级财政给予补贴,农民只需承担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就水稻保险而言,每季每亩水稻的保费为12元,其中三级财政承担8.4元,农户只需承担3.6元。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市部分县区给予了参保农民更大力度的补贴支持。2013年,南昌县农民参保水稻险,每季每亩只需支付保费1.5元,而青山湖区、高新区、红谷滩新区的农民则一分钱不用出,应由个人支付的保费也全由财政支付。这意味着,我市农民只需少量投入甚至不花分文,就能在水稻出现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绝收情况后,获得保险公司最高每亩200元的赔偿。这些赔偿既是为了减轻农民的因灾损失,更是为了便于他们尽快恢复生产,从而起到稳定农业生产的作用。据悉,去年我市水稻承保面积385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73%。
2007年政策性水稻保险刚推出时,陈云华就给自己3亩旱涝保收的责任田买了保险。2011年开始养鸭后,他动起了多种田的心思。可此时,村里的好田或是村民不愿流转,或是已经被其他大户承包,自己能拿到的就剩下芳溪湖边低洼易涝的差田了。陈云华说,目前塔城乡土地流转的价格在每亩每年300元以上,可他承包的143亩田中,价格最高的才150元,50元的田占了40%,大部分是70元—80元的田,可见田亩收成之差到了什么地步。但由于对农业保险足够了解,陈云华还是将这些差田全部拿下。
2013年对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多灾的年份,前涝后旱让我市很多种粮大户遭受了程度不等的经济损失。6月早稻抽穗扬花时,连续两天暴雨使芳溪湖水位陡涨,陈云华种的80亩早稻被泡了一个星期,颗粒无收。在8月份的旱灾中,高新区昌东镇尤口村范根保承包的4183亩水稻损失几十万元,青山湖区罗家镇万三毛的340亩田也遭受了6万多元的损失。不过,好在参加了农业保险,陈云华、万三毛、范根保分别获得了保险公司1万元、2.6万元和30.1万元的赔偿。
以前遭遇天灾虫害,所有的损失都只能由农民自己“兜着”,并在“富贵在天”的自我安慰中慢慢恢复元气。现在有了农业保险,情况大不一样。保险公司支付的1万元赔偿金到账后,陈云华马上组织生产,将80亩绝收的早稻田翻耕,赶着种上了一季中稻。“80亩早稻栽插的钱一投下去,手里的资金只够种另外60多亩中稻。”陈云华说,“没有保险公司赔的这1万元救急,去年80亩受灾的早稻田我都没法补种中稻,只有撂了让它长草。”
陈云华说,虽然保险赔偿数额不足以弥补所有因灾损失,但与以前损失全部由自己承担相比,已经强了很多。正是保险赔偿在恢复生产中的这种“雪中送炭”作用,让种粮大户们坚定了种田的信心。记者从保险公司了解到,今年我市农业保险不仅新增了保额为300元的新选择,而且保险范围在原有气象灾害的基础上新增了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白叶枯病、矮缩病、条纹叶枯病8种病虫害在内的理赔范围。而让陈云华高兴的还有,今年的水稻保险保费他一分钱也不用出,南昌县财政将全部代付。
被问及对农业保险的认识,陈云华一个劲地说“农业保险很好”。他承包的143亩田,是芳湖村大塘胡家、竹山吴家、角山涂家三个村小组交界处的边角田,全在芳溪湖边。“这些田地势低,每年雨季都被淹,区别只在于淹的时间长短和面积大小不同,没人愿种。”陈云华说,“没有农业保险,我也不敢接。”陈云华告诉记者,正由于有了农业保险,现在整个芳湖村已经找不到一分撂荒的闲田。
同样在去年遭受了旱灾损失,种田大户万三毛听说村里有人流转20亩田后,“想都没想”就接了过来。“种田有保险,再大的天灾虫害也亏不到哪里去。”万三毛说,“田总不能荒了不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