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还田秸秆及时分解
秸秆还田是处理秸秆问题的有效方法,但还田秸秆不能及时分解,这是阻碍这项技术推广的最大问题。究竟是什么在影响还田秸秆的分解呢?
(1)C/N:C/N比大的秸秆施入农田后,土壤微生物进行分解活动时碳源充足,氮量不足,而微生物分解活动必须有碳、氮平衡条件,为此土壤微生物要从土壤中争夺氮素,呈现土壤氮的饥饿现象,影响作物和幼苗的生长发育。为克服这种现象,在还田时必须采取补氮措施,可加入微生物菌剂,以调解碳氮平衡,促进分解。据报导,在秸秆还田时加入一定量的氨水,可减少硝酸盐的积累和氮的损失,此外还可加入一定量石灰氮,促进有机氮化物分解。
(2)秸秆处理:为保证翻压效果,将秸秆切碎至5~10cm长为宜。其原因是,第一细碎增加吸水与保水能力,有利于对秸秆的分解;第二可增加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分解。相反,若直接翻压(不经切碎处理),不仅托延了分解时间,还不利于土壤保墒,降低整地质量,影响出苗率。
(3)水、温条件:秸秆翻埋入土壤中,进行矿质化和腐质化作用其快、慢速度主要决定于水分与温度。通常情况下,当温度在27℃左右,土壤水分含量占田间持水量55%~75%时,秸秆在微生物的分解速度最快;当土温过低时,土壤含水量少于田间持水量20%时,分解几乎停止。
(4)还田时期:秸秆还田要考虑合理的时期,一方面要避开毒害物质分解高峰期以减少对作物的危害,提高还田效果,一般水田常在播前40天还田为好,而在旱田应在播前30天为合适。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秸秆的含水量,还田时秸秆含水量应不少于35%,过干不易分解,影响还田效果。此外应掌握土壤的含水量,这是决定秸秆中碳释放和氮损失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一般以占土壤全持水量的65%时翻压为好。这样微生物发酵助剂可以发挥道最大限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